先秦以前,古人以粥爲主食?古代文人對粥具有養生作用有何看法?

2024-12-06 20:03 admin


孔子的祖先,在宋國輔佐過三代國君的正考父,官做得越大爲人越低調,他在自己鑄造的鼎上寫下了一篇著名的銘文: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

這段銘文中不僅表明他爲人謙卑,更反映了其生活的節儉,鑄了鼎,不是用以烹牛宰羊,而是用來熬點稠粥(饘)稀粥,養家糊口。

當然,所謂“饘於是,鬻於是”只是個節儉的象徵,不是真的用鼎來熬粥。

一:最早的粥

鼎剛剛被發明的時候,煮粥是它重要的功能之一。那時的鼎還是陶土制作的,當今河南以東、以南地區多用鼎,以西以北多用鬲。

鼎、鬲相同之處:都是用來煮食物的,都是三足的;不同點是鬲的三足稍胖,中間是空的,人稱“袋形足”,鼎則實足。

可用來煮食物的還有沒有腿的釜(要靠三足支架加熱),鼎後來升格爲禮器、重器,成爲權力的象徵,而鬲和釜則擔當了更多的使用功能,爲人類煮粥蒸飯。

這遠比《初學記》所載的《逸周書》中所雲“黃帝始烹谷爲粥”,要早了好幾千年。

相對兩河流域“面食”來說,中國自古是以粒食爲主的。

磨面的工具,古代稱爲磑,而最早的出土的石磑,乃在漢代,因此面食起源於漢代。

先秦以前我們祖先的主食是以粥飯爲主的。

光有煮這一步,在只有陶器作炊具的時代是做不成飯的,蒸飯還有賴於甑的發明,因此可以說粥是古人最早的主食。

五谷之實皆爲顆粒,都可以做粥。

北方糧食以粟爲主,所做的粥就是今天喝的小米粥。南方以稻米爲主,也就是大米粥。

展开全文

直到春秋時代,稻米對於北方人還是奢侈品。

孔子曾責備自己的學生:“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把喫大米與穿錦緞相提並論,可見其價值不菲。

當然對於生活富裕的人們來說,光喝粥也很單調,不是好生活。

古人服喪、表達對親人的思慕就要從生理和精神上折磨自己,睡覺要墊草墊子、枕土塊,喫飯要光喝粥。一個標准的孝子,在父母去世後要堅持三年。

雖然說周秦兩漢時期的主食基本上還是粥和飯,但生活奢侈的貴族在粥飯上還是有許多講究的,人們已經懂得選擇品質優良的谷物烹制粥飯。

《呂氏春秋·本味》說:“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音計,飯之不粘者),南海之秬(音巨,黑黍)。”

這些都是追求美味者津津樂道的。

其次是追求米的精鑿,上古窮人和奴隸喫的都是“脫粟”(只去皮殼的糙米),甚至只是部分稍稍去皮糧食。

只有有錢人或貴族才能“食不厭精”把米舂得特別精鑿。

這個時期开始出現了花式粥飯。如漢代火德,顏色尚赤,故流行赤豆粥,系用純豆制成,味甘,又稱爲甘豆羹,大約就是今日的小豆粥。

《禮記·內則》記“酏”(音蟻)的做法,“取稻米,舉糔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爲酏。”

可見酏是一種摻了狼胸臆下脂膏的粥,近於後世的肉粥。

二:窮人的粥

從有記載起,食粥就是窮人生活的選擇。

《韓詩外傳·卷九》記載楚莊王派使者攜帶着聘禮,聘請賢人北郭先生到朝廷做宰相。

北郭先生說,我要與老婆商量商量。

老婆教訓他說:“現在你靠打草鞋爲生,喫的是粥,穿的是兔皮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爲什么?因爲你不管別人的事,別人也不管你。”

於是北郭先生謝絕了邀請,繼續過他的食粥而安逸的生活。

實際上,這裏的“食粥”只是貧困生活的象徵,如果全家每天都喫粥也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著名的《乞米帖》就是他在永泰元年(765)寫給朋友的一封信,向朋友借米。他在這封信中說: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幹煩也。真卿狀。

這裏的“舉家食粥”恐怕是實情,否則這位很古板的老人不會开口向同事借米。

此時,顏真卿已經官拜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了。雖然時值天災,但作爲部長級高官卻弄得“舉家食粥”的地步,恐怕古今不多。

高官如此,不會經營生活的文士會更糟。

北宋才子秦觀在京城任祕書省正字時,家境清寒,他與汴京富翁、又在戶部做官的錢勰住得很近。他贈錢勰詩雲:

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故枝。日典春衣非爲酒,家貧食粥已多時。

因爲詩聖杜甫有“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的名句,他才特意說明我“典春衣”並非爲了取醉,而是爲了一家喫飯。

一代才人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過的也是“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

周汝昌先生推度這個“粥”也恐非“白米粥”或旗人錢糧的“老米粥”,而是豆汁。

周先生的推想有可能,老北京也稱豆汁爲“豆汁粥”。它更是老北京窮人果腹的“美食”。

爲什么訴說自己貧困的文人老說“食粥”?

我想這不單純是爲了用典,把俗事說得雅一些,而是煮粥省糧食,窮到沒辦法的時候,只能靠勒緊褲腰帶來節省。

如清人筆記《檐曝雜記》記載兩首《白粥》詩其一雲: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爲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再如《檐曝雜記》中另一首是描寫粥之稀的:

水旱年來稻不收,至今煮粥未曾稠。人言箸插東西倒,我道匙挑兩岸流。捧出堂前風起浪,將來庭下月沉鉤。早間不用青銅照,眉目分明在裏頭。

三:養生保健的花式粥

粥對老人具有健身保健功能,這在先秦就已被發現。

東漢的醫學名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於某些病症要求服藥之外,還要“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認爲喝熱粥有助於藥力的發散。

人們很早就懂得粥有溫胃舒肝、利於消化功能,北宋詩人張耒特別重視食粥,他的《粥記贈潘邠老》中說:

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髒腑相得,最爲飲食之良。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則終日覺髒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今勸人每日食粥,以爲養生之要,必大笑。大抵養性命,求安樂,亦無深遠難知之事,正在寢食之間耳。

對於粥的養胃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南宋長壽詩人陸遊以詩闡明張耒所講的道理: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張耒晚年居陳,陳古稱宛丘)

中國傳統醫學中藥食同源,特別注重在日常飲食中來實現治療的目的,孫思邈在《千金方·序例》中說“以治病用藥力,唯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於藥有益”。

而煮粥的主要原料五谷,大多性甘溫,無嗅無味,最宜與有藥性的食物配伍。

因而在衆多的藥膳中以藥性花式粥最多、療效也最佳,各種各樣的粥成爲食療中的主要形式。

歷代許多有關飲食的著作記載了一系列食療粥方,如唐王燾《外台祕要》中的薤豉粥、粟米粥。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的梅粥、荼蘼粥。

元忽思慧《飲膳正要》中的桃仁粥、生地黃粥。

明高謙《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粥糜部分收集芡實粥、蓮子粥、竹葉粥、蔓菁粥等40余種,大多具有食療功能。

近代黃侃之父黃雲鵠著有《粥譜》,此書帶有集大成性質,收集粥方240余種,並按粥的原料的不同分爲“谷類”“蔬類”“蔬食類”“木果類”“植物類”“卉藥類”“動物類”等,多有食療價值。

他在總結粥之妙用時說:“一省費,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對於喝粥的好處也說得比較全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先秦以前,古人以粥爲主食?古代文人對粥具有養生作用有何看法?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719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