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明(15)日將首次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預定在3月底公告碳費基準,台灣正式迎來碳有價時代。身為排碳大戶之一,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強調,台泥支持碳有價,但也呼籲政府應該同步具體公告台灣CBAM的推動時程表,並且要求進口商品開始申報碳排放量,避免使用高碳排進口原料及商品的企業錯估可以免除碳成本,藉此健全產業公平競爭環境。
碳費上路後 台灣碳排不減反增?
根據台泥初估,光是水泥產業,如果收取碳費後,放任國外高碳排水泥與熟料,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進入市場完全取代本土產品,每年台灣將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
談及徵收碳費的影響,張安平認為,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要收的噸數高達1.1億至1.2噸,如果乘以每噸300元,就是300多億元,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於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會有影響,但他支持進口商品和本地商品支付同樣的碳成本。
進口水泥碳足跡更高 卻擁有市場價格優勢
根據水泥工業同業公會統計,進口水泥佔台灣水泥消耗量逐年上升,自2013年11.26%成長到2023年24.83%。台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為越南(50.9%)、印尼(25.69%)、泰國(11.62%),世界銀行資料顯示,這些國家水泥業無須在國內支付碳稅(費)。
台泥根據公開資訊試算越、印、泰出口的熟料與水泥,加上航運運輸碳排後,產品碳足跡都比台泥、亞泥來得高,但公會資料也顯示,進口水泥經過船運加上運費成本,目前抵達台灣後仍較本土生產水泥一噸便宜至少300元。
張安平質疑,對於國外進口商品,財政部會徵收貨物稅及營業稅,為什麼這些費用可以收,但對《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針對進口商品收取的代金就不能收呢?「一個產業死掉是回不來的,如果我們不積極面對,就等著被其他國家修理,我們會大大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