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警惕印度橄欖枝背後的代價

2024-03-26 05:30 admin


作者認為,印度的政府型態促使他們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全國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AP)

印度近年不斷發展,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無疑愈來愈大,最近對台灣也釋出重大善意,大選後印度外交部公開表示「願與台灣持續交流」,我們政府也回應善意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印度方面立刻肯定,表示「台灣印度移工協議是拉近彼此連繫之一」。一切似乎都在朝著雙贏的方向發展,但果真如此?回顧印度對別國拋出的橄欖枝,我們應該從中保持一份警惕。

作者認為,印度與他國多建立交易關係。(圖:取自中央社)

印度毫不避諱自己搖擺的立場,反而以此為榮,在參與各方的國際組織,也一直以意圖得利作為目標,沒有承擔義務的誠意。譬如印度參與以中國、俄羅斯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的成員國,但是在其中製造的紛爭遠多於貢獻。此外,印度又是美國為了圍堵中國,發起的印太聯盟裡最鬆散的一員,凡是涉及圍堵中國字眼的專案都不參加。再如2011年東盟發起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印度加入後發現要求十年內貿易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無利可圖,隨即退出RCEP。所以對印度而言,任何一個國家共用的只是利益,不是價值,兩國的關係只是交易。當無利可圖之時,背信棄義是無可厚非的。

2020年印度青年人口佔全球青年人口的20%,龐大驚人,充滿人口紅利,足以提供低端製造業無盡的廉價勞工,是製造業的投資樂土。對於少子化的台灣,印度的人口紅利好像剛好可以彌補。理論上可行,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印度雖然有許多優良的投資條件,但是負面狀況更多。

2023年7月郭台銘的富士康發佈聲明稱退出印度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公司。2014年到2021年,有2783家跨國公司決定停止在印度的業務,超過了印度外企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美企撤出的大廠包括可口可樂、IBM、通用等等。就連在印度深度耕耘超30年的福特汽車也於2021年退出印度市場,為此福特汽車還需額外花費20億美元重組當地業務。

再往前追溯,印度稅務部門對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中國小米等多家外資企業都進行了稅務調查並開出了巨額罰單。不管你是美企、中企、歐企,都「雁過拔毛,獸走留皮」。

印度標榜的是多重結盟,外交立場經常因時因事而變動。從俄烏戰爭起,印度從事轉賣大量俄羅斯石油到歐洲的投機生意,印度賺得盆滿缽滿,使印度人的信心,榮耀及自我吹噓,空前高漲。外交策略更是見縫插針,一切以印度利益起早,遊擊式搶食。回顧過往,面對印度拋出的橄欖枝,我們不得不多一分警惕,警惕他國利用媒體輸送假利益,耗盡台灣真能量。

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至今鮮有大國與印度合作可以雙贏,只有印度的單贏局面。大國尚且如此,何況台灣呢?

*作者為圖書館行政人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觀點投書:警惕印度橄欖枝背後的代價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677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