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觀點: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出路在哪裡?

2024-02-28 07:00 德國之聲


中國前首富、最大飲料廠「娃哈哈」創辦人宗慶後於2月25日上午因病逝世,享壽79歲。(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這兩天剛剛去世的杭州娃哈哈董事長就是一個典型。他42歲才開始創業,享年79歲。臨終前的最後一刻還在病牀上辦公,從鞠躬盡瘁這個角度看,幾乎和我們老百姓所崇敬的模範官員沒什麼兩樣。區別在於其巨大的資產。很多老百姓一想到人家幾百億的身家,就覺得那種任勞任怨和死而後已,都是為其個人家族在奮鬥,和我們普通人無關,所以也就沒法敬仰起來。其實,企業家對我們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好處非常多,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用經濟學家的語言就是:正外部性特別強,也就是說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成本。

我記得在九十年代,青島海爾的董事長就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報告他的理論。這就是個整合閒置資源的經典案例。他整合的不少休克魚,其實就是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然後在海爾本身有效的管理制度下重組,產生了新的活力。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家的個人財富增加和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以及制度改革需要是相匹配和兼容的,大目標一致,所以社會形象也就比較正面。比如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在杭州的很多普通老百姓眼裡,尤其是上城區的普通教師心中,存在著很好的口碑。到現在杭州市上城區國資管理公司還是娃哈哈的大股東,持股比例46%;另外還有大約四分之一股權是企業工會的;每年還能給上城區教師發點兒福利金。

其次,民營企業面對市場需求,能夠迅速反應,推動了產品升級換代和技術創新。我們一般老百姓理解的科技創新似乎和普通民營企業沒什麼關系,因為我們老百姓眼界太高了,不得諾貝爾獎我們覺得不是科學研究,不發明芯片不登陸火星都不是技術進步。其實在市場經濟中,我們老百姓的每一次消費,都在悄悄告訴市場我們的喜好,這些喜好信息匯聚起來就是生產商改進產品質量和創造新產品的動力。對市場需求的反應快慢,正確與否,才是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第一要務。這好比戰爭中的偵察兵,他們了解敵情,反饋到司令部,才能決定未來的排兵布陣。而民營企業對市場信息最敏感,反應最快,也最願意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在這方面,我們也有很好的案例,比如華為,美的,比亞迪等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沈凌觀點: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出路在哪裡?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437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