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印度超越英國的啟示

2024-02-27 07:10 公孫策


圖為去年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及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活動在新德裏舉行。(資料照,美聯社)

春節後的「小」新聞:德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擺在以哈衝突、烏克蘭戰爭、美中爭霸乃至川普再戰拜登這些「大」新聞當中,實在不引人注意。然而,這件事情若從世界大局來看,代表著德國從兩德統一之後的國力增強,和日本失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後仍然向下沈淪的趨勢。

如果德國超越日本意味著二戰後兩個戰敗國的國勢消長,那麼,印度超越英國的意義更大且更深遠:一個殖民地國超越了它的殖民帝國。

對於印度往後的發展預測很多,從最樂觀的「可能超越中國」到最悲觀的「種姓制度構成無法超越的障礙」。但歷史告訴我們,國家/政權的盛衰端看能否改革,而改革其實只在一念之間。

西周時沒有秦國,秦國的先祖只是周王畿內的一個附庸,官銜是西垂大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進鎬京,西周滅亡,西垂大夫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周平王賜西垂大夫為秦伯(諸侯爵位第三等),將殘破的鎬京一帶封給秦國——那個時候誰會想到,後來收拾戰國統一天下的會是秦國?

秦國漸漸壯大,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國從他開始強盛。可是秦穆公雖然是一位英明仁德之君,死後卻留下惡名,因為秦國有活人陪葬的風俗,秦穆公的殉葬人數達到177人,其中包括的三位非常好的官員,秦人哀悼他們稱之為「三良」,更為他們詠賦一首詩歌(《詩經》中的〈黃鳥〉)。

進入戰國時代,大家都知道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壯大,很少人知道,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廢止了活人殉葬風俗,是一個重要改革。

秦獻公原本是流亡國外的秦國公子,由於國內政變而回國即位,即位第一年就廢止活人殉葬,然後遷都、推行縣制、建立商市、重編戶籍。簡單說,他為秦國推動了一連串基本改革,為兒子秦孝公奠下了進一步改革的基礎。

秦獻公是貴族迎立,但是他不願做一個傀儡國君,遷都、縣制都是削弱貴族影響力的作為,活人殉葬則是數百年的風俗,但改革只是一念之間,一位英明領導人願意排除阻力推動改革,國家馬上就能進入新的軌道,走上強盛之路。

對照今天,印度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好比西垂大夫只是附庸,戰後印度獨立好比秦伯成為諸侯;而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下層人才無法出頭已經2、3000年,雖然觀念根深蒂固,但是相對於封建制度的貴族,民主時代要推動廢止種姓制度,可能也在一位英明領導人的一念之間而已。

世局有劇變,也有巨變,劇變來得快而巨變走得慢,印度超越英國是巨變中看到的一個兆頭,但印度能否脫胎換骨,仍看有沒有一位敢於改革三千年風俗的領袖。

*作者為專欄作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公孫策專欄:印度超越英國的啟示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428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