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猖獗,嚴重傷害消費者對金融系統的信任。政府應排除金融服務中的主要障礙,金融業則需與各產業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提高識別和預防詐騙行為的能力,積極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金融環境。
成就一場詐騙事件究竟需要什麼?某個人或某個體來製造騙局,還需要一種或多種機制來促成騙局,最後要有一個接收者或受害者買單。如果缺少任何要件,那麼詐騙就不會發生。換句話說,詐騙需要三個關鍵要件才能成功:一個騙子,一個受害者,以及將兩者串聯起來的第三方。而對接兩者的第三方,大多是拜科技所賜。
全球金融犯罪報告出爐 詐騙規模再創新高
那斯達克今年發布首份《全球金融犯罪報告》,去年一整年就有超過3.1兆美元的不法所得(含金融詐騙、人口販賣及恐怖攻擊等),這些不法所得都曾利用過全球的金融系統。其中,金融詐騙就佔了4,856億美元。這些損失最終由普羅大眾和企業承擔,甚至對部分人帶來更慘痛的生活影響。
長期以來,幾間主要銀行像是Lloyds、Barclays、TSB與Santander等,嚴正表達應將問責擴大到科技公司。他們認為,包括社群媒體Facebook、搜尋引擎等平台Google與電信公司等在內的科技公司,應該為網路詐騙的受害者負起部分責任,因為這些公司提供了將騙子與受害者聯繫起來的橋樑。
台版防詐生態圈 金融機構成阻詐防火牆
打擊詐騙已是全民運動,行政院於2023年7月核定「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透過教育宣導(識詐)、電信網絡防護(堵詐)、追蹤贓款流向(阻詐)及強化偵查打擊(懲詐)四大策略,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系統的脆弱點。本期的特別企劃,將著重在金融機構阻詐與協助客戶識詐兩大面向,探討如何採用有效的行動預防詐騙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