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官方的數據,韓國對中國貿易出現31年來的首次逆差,而且未來可能成為「新常態」,韓國算是「跌落神壇」,而此結果亦值得台灣警惕注意。
雖然一國對外貿易是順差還是逆差、或是金額高低,未必就是全然代表其產業、經濟、甚至國力的高低好壞,但大部份情況下,還是有順差為宜;一來代表國家的產業與經濟對外的競爭力,白話文講就是有能力賣出更多東西、賺取更多錢,而賺錢總不是壞事;二來更現實的是:貿易順差或逆差,直接影響就是外匯存底多寡,同時對該國貨幣幣值終會有影響。那些曾經從落後國家迎頭趕上成為新興國家甚至進入高所得、已開發國家之林的國家,不論是日本、四小龍或四小虎、中國,都曾經是「出口狂人」、被稱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累積大筆外匯存底、成就國家的進步。
這裡面的例外大概就是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雷根時代的「雙赤字」時代開始,美國對外貿易幾無例外是逆差,而且逆差越來越嚴重,2022年的逆差已破9千億美元,眼看是「兆元在望」。但絲毫不損美國的經濟與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繼續一路上揚。其中當然很重要的因素是美元作為全球外匯準備的原因,但至少可看出順差逆差的好壞不是那麼絕對。
說對韓國而言從鉅額順差到逆差絕對是壞事一件,原因是這種轉變代表的是韓國的最終消費產品在中國市場越來越不受青睞,非終端產品的投資財、中間產品,也因中國廠商技術進步、越來越能掌握而逐步「被進口替代掉」。簡單的說就是:韓國商品在中國市場越來越不喫香、被中國廠商追上甚至超越了。
如果拉長時間看會更清楚:韓國最代表性、最先進、實力也最強的企業當然就是三星,三腥手機出貨量曾經連續高居全球第1名,在中國也曾經是「潮牌」、不到10年前在中國市佔近19%、排名第1,而今安在哉?現在中國手機市佔排名看不到三星的名字了,因為衰退到不到1%、連前10名都排不進去;韓國現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也是腰斬再腰斬。
從順差到逆差,韓國企業與產品(相對於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變弱,相當明顯,也是主要因素。另外一個因素應該也與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有關聯,導致韓國最具競爭力的科技產品的對中出口受影響。
韓國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兩國發展程度相近、產業與商品出口領域重疊,韓國對中貿易轉逆差,對仍對中國貿易享有鉅額順差的台灣而言,也許可視為一次「小小的勝利」,但卻也是一個「大大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