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召開的同時,國內環團也召開記者會,指近8年來增加的電力全部來自火力發電,讓減碳目標難兌現,因此要求評估用核電的可行性。
根據環保團體氣候先鋒者聯盟的說法,從2015年至2022年,臺灣發電量增加了300億度,在增加的發電量中,98%、293億度是火力發電,低碳電力僅佔2%、6億度。換句話說,蔡政府治下的台灣,雖然能源開放型喊得震天響,但實際上增加的電力幾乎全來自排放與空污都嚴重的火電。
這種情況與惡果早早就可預測、也早早就有專家指出。蔡政府的能源政策雖然要大幅增加綠電,號稱要達到佔比2成;但問題是這些新增的綠電,是用來替代原本也是幾近無排放與空污的低碳電力核電,這代表的是在整體供電結構中,低碳電力比重不可能增加,而且這是「最好的情況下」。
影響所及就是台灣的減碳成績因此不佳,依照承諾到2025年時應該減碳10%(以2005年為準),但實際上2021年台灣碳排增加2.6%,這張支票註定跳票了。
而蔡政府的減碳無能也已有「國際認證」。COP28期間,幾個國際NGO聯合公布全球主要國家的減碳成績,台灣排名第61名、是倒數第7名。在溫室氣體排放、再⽣能源、能源耗用、氣候政策等4項評比標準中,台灣表現最差的正是溫室氣體排放項目,是全球倒數第4名。台灣的表現比中國、印度還差,實在談不上什麼光採。
而這一切一切,就是拜蔡政府以廢核為前提的能源政策之賜。不必太複雜、深澳的知識,簡單的算術就可知道─如果民進黨不死抱廢核神主牌,核電可佔20%左右,花大把鈔票建構的綠電也佔20%,這樣台灣低碳電力的比重可達40%,火電降到60%,相較現在火電的85%,不必懷疑,不廢核的減碳效果一定大大優於廢核。
雖然不少廢核人士說要減碳不該只把焦點擺在供電上,工廠、汽機車的排放等都該努力降低,就能達到減碳目標。不過,這種說法既是避重就輕更是外行,因為供電正是最大的碳排來源,在許多國家都佔了一半以上。
也因此縱然對減碳確實有許多可作的事,但所有國家都把重點擺在供電上:歐美強調的增加清潔能源、去煤化(停止煤電廠),施壓要中國不再對開發中國家輸出煤電廠、歐盟把核電列為綠電、甚至許多環保團體放棄反核廢核主張改以減碳為目標等,都是以供電方式為目標力圖減碳的作為。
這也是為什麼說蔡政府廢核的能源政策既無助減碳(火電增加)、更不環保(空污增加)、還讓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倒退數步。環團要求明年上台的新政府要召開全國能源國是會議,讓專家評估用核電的可行性,雖有為時已晚之憂,但至少可嘗試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只是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有可能作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