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什麼問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電業自由化的修法與開放市場,全球與國內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的趨勢也已勢不可擋,當我們有大量的GW等級的離岸風場準備開發的此時,卻盛傳當前Round3.1離岸風電專案因為無法達成有效的企業購電協議(CorporatePowerPurchaseAgreement,CPPA)而可能會胎死腹中。筆者曾在2021年發文表示CPPA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可望讓離岸風電開發形成新的典範,前提是政府必須檢討現況並完善政策,成為開發商穿過海上迷霧的彼岸燈塔。但如今在Round3.1確認行政契約、Round3.2政策確認之際,風電業內竊竊私語的,恐怕是到底有多少大船觸礁準備棄船。
自由化的市場是需要建立與演練的,沒有一簇可幾的魔法,我們可就硬體面與軟體面來分析台灣到底還有什麼未妥之處。硬體面需要建設,建設需要時間與投資,無肥的果不大,強摘的瓜不甜。軟體面需要規劃與形塑社會共識與操作可行性,這也是政府需要急起直追的功課。
硬體上的第一步是市場中要有足夠的供需雙方。台灣現狀是供給與需求雙方都缺,下一波離岸風電專案要併網發電要等到2027年後,太陽光電則未受到強烈需走入CPPA的壓力,企業雖然喊著「碳焦慮」但實際有衝擊的目標年約在2030年;在綠電沒現貨、企業也沒急需的情況下,市場很難動起來。觀察國內當前綠電憑證(T-REC)被台積電橫掃一空的情況,即是顯見「物理上存在的供需」是市場運作之本;開發計畫書與永續報告書上寫的出來的供與需,需要時間的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