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近年飛速發展,各國為此也紛紛推出相應法案規範,以追趕AI技術進步速度,英國上月初也舉辦全球首屆AI安全峰會,而台灣作為全球資通訊科技(ICT)供應鏈要角,又該如何借鏡各國經驗?對此,長風基金會2日以「全球啟動AI風險控管:台灣怎麼管?誰來管?」為題舉行突破論壇,長風基金會執行長、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蔡玉玲說,歐盟《人工智慧法》最有參考性且較為可行,台灣應參照分類方式,否則很難管理。
為探討台灣AI管理制度,長風基金會2日舉辦2023突破論壇,邀請安侯建業(KPMG)顧問部數位創新服務副總經理李祖康、科技媒體INSIDE創辦人蕭上農及長風基金會執行長蔡玉玲,在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主持下,討論台灣的AI管理制度應如何既鼓勵創新,又有效保護使用者及利害關係人。
蕭上農指出,蘋果(Apple)執行長提姆庫克(Timothy Cook)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提及,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各國政府都會有規範AI的對應法規出現。而美國作為有全球最多AI公司的國家,拜登政府近期也簽署行政命令,透過制定安全標準,立基向政府揭露資訊,確保安全與可信賴性。
對台灣法案沒信心 蕭上農:若太嚴苛中小企業一定先倒
蕭上農質疑,我國政府是否有能力制訂出合乎時宜的法規?畢竟目前我國法律不少都是參照國外,但抄得慢又改得慢,就算制定出法規,能否執行監管或引導也是問題,目前大型語言模型主要開發者都在國外,台灣政府未必有能力監管,甚至主管機關是集中於某個部會還是分散在各部會,也要打問號。
「如果法令規定太嚴苛,最先倒的一定是我們中小企業。」蕭上農直指,台灣多數的軟體公司都是中小企業,但嚴格法令對新創公司不利,因相關企業很難百分百恪遵法規,但若法令罰則嚴苛,最終先倒的肯定是這些新創企業,對大公司反而不痛不癢,如同現行《個資法》對大公司的違規處分也難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