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在拜習會後有所緩和,不過雙方依舊維持競爭關係,對半導體管制與台灣問題也缺乏真正的共識,這讓《外交政策》的副主編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強調「這並非美國與中國的蜜月期,而更像是暫時的一段休戰期」。但從川普2018年發動美中貿易戰以來,雙方的緊張關係已經超過5年,拜登政府更加碼以半導體為主的科技戰、積極推動「供應鏈脫鉤」、「友岸外包」等作法,即便拜登與習近平在舊金山會面氣氛不錯,這個大趨勢依舊沒有改變。
無論「蜜月期」也好、「休戰期」也好,華府與北京能夠相敬如賓多久,誰也說不準。不過此時倒是可以回頭看看美中打了五年貿易戰的「成果」,或者說在這幾年的封堵與管控之下,美國真的阻止了中國崛起了嗎?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印太計畫研究員加裏瑪・莫漢(Garima Mohan)與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的碩士生克裏斯・墨菲(Chris J. Murphy)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這個世界依然認為「中國正在崛起」。
兩位學者引用的證據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今年9月底公布的一份14國民調,這份民調主要是想了解大西洋兩岸對包括全球秩序、跨大西洋關係、安全與國防以及對中國的看法。受訪者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瑞典、義大利、波蘭、土耳其、加拿大、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等14個國家。雖然大多數受訪者(64%)目前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但受訪者認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差距「將在未來五年內縮小」。
當被問及「五年後誰是全球事務中最有影響力的參與者」時,只有37%的受訪者回答說是美國,第二高的則是30%的中國 (30%)。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不斷遏制中國的軍民兩用科技發展的同時,認為中國影響力增強的受訪者卻比去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莫漢與墨菲指出,美國與歐洲的政策制定者能否共同應對中國挑戰,相當程度取決於大西洋兩岸的民中對中國的看法是否趨同。若從馬歇爾基金會的調查來看,西歐國家傾向認為中國未來五年將在全球事務發揮更大的作用,包括義大利(51%)、法國(42%)、西班牙(36%)和德國(34%);立陶宛(15%)、波蘭(18%)等東歐國家的大多數受訪者,則認為世界將變得更加單極、而且主要是以美國為中心。
北京依舊強大、但也被認為「懷抱惡意」
-本文未完,本篇為風傳媒VIP文章-
歡迎加入「免費試閱」暢讀全文
免費體驗一個月! VIP訂閱內容無限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