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養殖不再是沿海“專利”

2023-09-19 20:10 admin


全國設施養殖產量在水產養殖中佔比已超五成——

海鮮養殖不再是沿海“專利”

從武漢出產南美白蝦,到新疆出產三文魚,隨着設施漁業的發展,海鮮養殖不再是沿海城市的“專利”,海鮮陸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日,首批來自重慶大足的南美白對蝦上市,基地通過培育類似海洋的封閉生態系統,實現海蝦的工廠化、規模化養殖,讓本地人喫上了土生土長的新鮮海鮮。內陸養蝦是怎么做到的?設施農業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以往重慶市民要想喫到海蝦,最近的產地是廣東湛江,經過1200公裏的長途奔波,蝦早已進入休眠狀態。”盒馬重慶冉家壩店的工作人員周娟介紹,如今,來自重慶大足的南美白對蝦上市後,從產地到門店,只需一個半小時。“蝦都很鮮活,你看,隨時都有可能蹦出水缸,我得時刻看着。”周娟說。

“不僅活度高,這些誕生於重慶的海鮮,還拿到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無抗養殖證書。”重慶盒馬商品總監李多思介紹,目前這些無抗蝦正處於產能爬坡階段,每天限量200斤,靠着安全新鮮,每到下午就會賣光。預計到明年,年產量會達到30萬斤,將覆蓋川渝市場。

海鮮養殖,難在水源,深居內陸的山城,海水從哪裏來?

在重慶大足大安農業園區,2000平方米的封閉廠房內,分布着近百個蝦塘,蝦苗自由遊弋在30攝氏度的“溫泉”中,空氣中彌漫着海的味道。

“沒有海,我們就自己造。”重慶零抗水產公司總經理宦國新介紹,在養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工調制海水已不是難事,但如果只靠換水養殖,平均養1斤蝦的換水量可達50噸,在內陸城市簡直是天方夜譚。

爲此,宦國新帶領團隊花費6年時間研究出了生物絮團技術,通過爲人工海水添加微生物,有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糞便、殘餌等顆粒物,形成生物循環,相當於在內陸打造了一個封閉的海洋生態系統。“爲達到生態平衡,養殖過程不能添加任何抗生素,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宦國新說,“同時,養殖‘海水’可以循環使用,無任何排放,不會對外部環境造成污染。”

宦國新回憶,2020年,他看中川渝地區廣闊的市場,在成渝經濟帶的節點選址,投資“造海”。但他沒想到,研發多年的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足足花了3年。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李虹介紹,用生物絮團養蝦,難點在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項技術大多存在於實驗室,能進入規模化商業運用,在西南尚屬首例。

作爲水產養殖大國,中國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持續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設施養殖產量在水產養殖中的佔比已超過五成。今年6月,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建設規劃》)明確,建設以生態健康養殖爲主的現代設施漁業。在各方面的積極推動下,設施農業的數量和質量明顯提升,各地正持續加快轉變漁業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讓更多優質鮮活水產品“遊”向千家萬戶。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金書秦介紹,由於採取集約化生產,設施農業在節水、節能、節肥、節藥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近年來,設施農業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水產、畜禽養殖領域,桁架類網箱和養殖工船快速發展。

目前,全國設施種植面積達4000萬畝,約70%的肉蛋奶和52%的養殖水產品由設施養殖提供。按照《建設規劃》,到2030年,設施蔬菜產量佔比提高到40%,畜牧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佔比達到60%。陸養海鮮將更多地走上天南海北消費者的餐桌。(記者 孔德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海鮮養殖不再是沿海“專利”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1079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