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各地“特色面食”大盤點,老陝人的鄉愁,唯有一碗面可以詮釋

2024-09-02 20:05 admin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同時也是中華面食文化的發祥地。華夏面食,源遠流長,民以食爲天,食以面爲先。陝西這個以面爲主食的地區,面食文化彌漫在陝西的每一個角落。陝西面食甲天下,一碗面最能解鄉愁。天我們繼續來探尋陝西面食文化,看看哪碗才是你的鄉愁?

西府扯面

扯面是陝西省和山西省的傳統面食。已有3000年歷史。以寶雞的西府扯面最爲正宗,爲中華名喫。寶雞人見到扯面就是會喜氣洋洋,寶雞人喜愛油潑辣子,不放油潑辣子的扯面不香,而且要多放,所以寶雞的扯面大多是紅彤彤的,也叫油潑扯面。扯面的特點是筋道有彈性,喫法多樣。無論是臊子扯面、剁椒扯面還是西紅柿雞蛋扯面,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魅力,都能讓人回味無窮。

合陽踅面

踅面相傳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有2200多年的歷史,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面”。踅面[xué miàn],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傳統特色面食。有的人寫成“旋面”,是因爲“旋”字在合陽方言裏念“踅”。踅面三大特點:勁道、味醇、方便。它主要是用七成蕎麥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制作的面食,香味濃鬱、軟糯粘甜,別有一番滋味!

展开全文

關中麻食

麻食是陝西關中以及陝北地區最爲常見及青睞的面食之一,已在餐桌上存在了數百年。古今有之,略有區別。今日餐館,一鍋燴是麻食最普遍的烹調方法。形狀如大拇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中間稍薄,邊圍翹起,又稱貓耳朵。 有人說,麻食跟面疙瘩頭類似。其本質都是面食,但工藝、口感和視覺、感覺,兩者都相差甚遠。麻食喫到嘴裏津津有味,也更滑爽更有意思,耐人品味。

麟遊血條面

陝西麟遊血條面是中國民間古老飲食文化的優秀遺產,因用豬血或羊血和面擀成面條而得名,是當地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喫。相傳原爲唐代李世民在麟遊九成宮避暑時發現的,成爲宮中美饌佳餚流入民間,後來成爲百姓節慶、紅白喜事、款待親友的食品。血條面味道醇美,細膩滑潤,香味悠長。

大荔爐齒面

大荔爐齒面是陝西大荔著名的傳統風味小喫,一碗爐齒面香飄大荔縣,特色的爐齒面因切好後呈爐齒狀而得名。面講究薄如紙張,柔韌光潤,配上臊子調味,香辣味濃,最後撒一把香菜鹹鮮酸辣。滷肉月牙餅是爐齒面不可或缺的黃金搭檔,熱饃夾涼肉與一碗湯面組合,再配個特色豆腐絲相得益彰。

耀州窩窩面

在耀州古城,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天下美味都喫遍,首推耀州窩窩面”。窩窩面始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窩窩面制作十分復雜,面的原料也不止是面粉,它是用筷子在手中戳成一個一個像小窩窩一樣的面,就類似於特小號的貓耳朵。其耗費時間長,爲的就是能做出一碗爽滑細膩的面,面筋道、湯鮮香、食材豐富、滋味十足。

乾縣驢蹄子面

驢蹄子面,主要流行於秦隴晉豫一帶的面食,在陝西尤以關中乾縣的乾州驢蹄子最爲出名。驢蹄子面裏邊沒有驢肉,也沒有驢蹄子,因爲它在切的時候刀子跟案板會發出像驢蹄聲的聲音,所以叫驢蹄子面。其口感筋道,耐嚼頂飽,像“驢”一身的倔勁兒而得名。老碗拌着千年流傳下來的面食,一碗下肚,一股豪氣由然而生,秦人的剽悍在削筋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有的人也把他叫撥刀,乾州人稱其驢蹄子。

漢中梆梆面

漢中三大面食(梆梆面、漿水面、熗鍋面)之首梆梆面,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梆梆面不是關中的“biangbiang面”,有些人會把兩者混淆。正宗的梆梆面,多比韭葉略寬,極薄,既筋且光,這和關中條寬、面厚,韌性十足的“biangbiang面”是有很大差別的。梆梆面有着香菇醬油和骨湯湯頭的鮮,喫起來很光滑、柔軟,有筋性,風味特別,直誘人垂涎。

戶縣軟面

戶縣軟面是關中八大怪之一“面條像褲帶”,喫面要用盆。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喫到,但論正宗的戶縣軟面還是要到戶縣去喫,也就是鄠邑區。鄠邑區原稱爲鄠縣、戶縣,是陝西小喫的發源地之一。戶縣軟面面條較寬,不薄不厚,口感筋道又軟和,臊子酸辣,香氣四溢,喫下去不會有很頂的感覺,口味十分特別。

陝西面食的魅力,不僅在於其獨特的口感和美味,更在於陝西文化的深厚淵源。每一碗面,都蕴含着陝西人的熱情與厚道,仿佛在訴說着自己的歷史與故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面食千千萬,唯有家鄉的那碗面最親切,最解饞。歡迎分享自己鄉愁的一碗面,共同品味面食文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陝西各地“特色面食”大盤點,老陝人的鄉愁,唯有一碗面可以詮釋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990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