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三問浙江青年返鄉入鄉趨勢

2024-06-12 20:10 admin


浙江的美麗鄉村素來備受矚目,近幾年,吸引的不止遊客,還有創客。數據顯示,目前,全省鄉村人才總量達225.9萬名,超過6.8萬名農創客在廣闊鄉村大顯身手,帶動超百萬名農民增收致富,正在爲鄉村發展注入更新動力。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在浙江的鄉村人才大軍中,返鄉入鄉青年堪稱亮麗色彩,日漸成爲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2024年,浙江省委“新春第一會”再次聚焦人才,並將現代“新農人”培育工作納入七大專項行動之列,提出“要打造以人才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省域樣板”。

當然,年輕人返鄉入鄉,引得來、回得去之余,更關鍵是如何留得住、幹得好。記者發現,浙江以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爲主抓手,通過“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供給,爲鄉村人才提供更充足的“陽光雨露”,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生態圈”,讓青年入鄉從一腔熱血走向一展宏圖,從而成就這場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令人心潮澎湃。

爲何入鄉——除了環境美、政策佳,身份認同感強同樣很關鍵

小路兩旁,鮮花盛开,一席草地,擺上露營桌椅,詩意盎然;用傳統磚瓦窯爐,烤制的面點噴香無比……這方坐落於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的小小院落,既是河南姑娘鮑靖文和小夥伴們遠方的家,又是安放夢想的工作室。當生活、興趣和謀生在此重疊後,一幫年輕人不再追逐地鐵,而是追起了村裏的風,拍出的短視頻也如散文般。

余村是“兩山”理念的誕生地。過去,鮑靖文的身份是遊客,被綠水青山吸引而來,於是一見傾心,從城裏移師鄉間。拍攝剪片之余,她會舉辦线下活動,有美食出爐,也常與鄰裏分享。話語間、眉宇間,滿是熱愛。

作爲“移民村”,余村有百家姓,天然的包容基因,似乎讓年輕人更易融入。近年來,從一村走向周邊3個鄉鎮的24個村,依托“余村全球合夥人”計劃和青來集人才社區,圍繞鄉村旅遊、文化創意、零碳科技等,“大余村”吸引了1000多名像鮑靖文一樣的“新農人”。而五年間,安吉新增青年就業創業近5萬人,招引10萬名青年大學生的目標更進一步。鄉村,成爲他們的首選地。

問及爲何尤愛鄉村?大家衆口一詞,首先衝着環境來,21年的“千萬工程”久久爲功,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再看公共服務,隨着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過去的諸多不便正加速消弭;同時,鄉村也在被重新定義,得益於政策扶持和平台支撐,在這裏旅居、生活、工作隨意切換,還能實現人生價值。

“00後”王燕飛深有同感,未及畢業,已是“老板”,才花不到一萬塊錢,承接了地處杭州臨平區近郊的一處營地。年輕人雷厲風行,不足半月,“牛馬營地”开門迎客,很快一炮走紅。這個名爲“鄰城農場”的現代農業園,准確說更像孵化園,青年創客可隨時“拎包入駐”。眼下,20多個業態在此集聚,這廂垂釣,那頭採摘,還有研學、燒烤、夜市等爭奇鬥豔。

讓王燕飛更青睞的是創業氛圍,大家年齡相仿,來自天南海北,因志同道合而聚首,相互合作、彼此取經,完全不會有孤寂感,反而更增添了身份認同感。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人事處處長李萬虎認爲,引導青年入鄉要主動作爲,扶上馬後再送一程。現在,浙江正推動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業園、青年飛地和科技小院等,形成以鄉村人才振興“四鏈”融合發展集聚區爲支撐的全鏈條孵化體系。

在湖州,很多年輕人形象地說,“來了就有房、來了就有錢、來了就有伴。”近5年,該市累計引進40多萬名青年才俊。在台州,當地則基本實現“一村一創客一幫扶團”的全覆蓋。據介紹,從“人才+項目+平台+政策”的聯合引育賦能體系出發,台州推行“基礎培訓—人才孵化—項目導入”閉環培育模式,在導師配備、金融支持、人才結對、用地保障等全方位予以重點支持,加速了“新農人”成爲“興農人”。

下鄉何爲——用新技術、新理念帶動鄉村發展

“這叫靈芝小番茄,前不久的全省擂台賽中斬獲金獎。”說起接手父母“偉祥農業”後推出的新產品,沈鑽專頗以爲傲。六年前,他回到老家湖州吳興區伍浦村,與老一輩不同,新生代愛鑽研,有啥新技術,出了新品種,上架新裝備,都想試一試。

靈芝與小番茄聯名,就是創舉之一。過去,父母種“大路貨”,辛苦到頭,效益卻有限,沈鑽專倡導差異化發展,經過市區兩級農業農村局的牽线,引進了浙江大學的最新技術,嘗試種植靈芝和羊肚菌等高附加值農產品。“就拿菌棒說,原先價值很低,加工成肥料後,成了香餑餑,種出來的小番茄口感出衆,一斤批發價20元。”

記者發現,這些年輕人背景各異、身份多重,憑借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往往能給傳統農業農村帶來不可思議的裂變效應。同樣是“農二代”的周丹原先在寧波做外貿,自從回來幫父親種糧後,變化翻天覆地。如今在嵊州市長樂鎮开元村的田間,常能看見一年輕女子熟練操作無人機,她還帶來了一種新型農機。借助全程機械化,短短幾年,家裏的土地流轉面積增加了十倍多。

青年入鄉只限於傳統農業?當然不是。在臨平區運河街道新宇村,年輕人的到來,正不斷拓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新內涵。昔日廢棄的管理用房,搖身一變成了麥田咖啡館,主理人名叫彭嘉祺,除了賣咖啡,他還做研學;海歸小夥兒洪智浩,果蓮生意風生水起,眼下產蓮季闲暇,致力於完善供應鏈,將本土農產品打入生鮮商超,以提高身價。

在安吉縣,過去的老書院,成了網紅音樂谷,各種節會沙龍此起彼伏;溪龍鄉的“DNA數字遊民公社”,一年吸引上千名插畫師、程序員、設計師等,形成了“大自然工位”的新集群;還有21名大學生聯合打造的礦坑遺址咖啡館,單日最高賣出咖啡8818杯,全縣還有300多家風格各異的村咖。

下鄉何爲?據了解,浙江明確提出,除了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林下經濟等農業生產經營之外,更關注加工、配送、農事服務、冷鏈物流、直播帶貨、品牌推廣等服務業,以及深化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支持下鄉青年以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方式,利用農村闲置土地和房屋展开經營。總之,在年輕人創意無極限的神筆之下,浙江的鄉村正如同萬花筒般精彩紛呈。

以何入鄉——當與村民們牽手共富,年輕人也融入了鄉村

“你們那有兩萬斤蘿卜吧?我下午就派車來運。”還未進門,就聽見嵊州市恆滿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史祁巍的“大嗓門”。他原是退伍軍人,2012年返鄉創業,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菜達人”,600多畝的面積,光瓜果蔬菜就有100多種。

攤子鋪得這么大,緣於渠道支撐。如今,史祁巍有個“恆滿益生鮮一號”超市,不光賣自家產品,還幫周邊百姓解決銷路。“這不,有個村書記來電話,說高山蘿卜賣不動。剛談妥,每斤一塊錢收購。”在他看來,一人富不算富,得帶着村民一道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信任,贏得支持,也利於事業發展。

共富理念成了入鄉青年的一種共識,也是一條准繩。不同於城市創業,大家深刻意識到,在鄉村悶聲發財注定難以走遠,一定要與小農戶形成更爲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對村民有益,對集體有益,方能真正融入鄉村,也讓自己更具歸屬感和成就感。

50歲的石春生雖不年輕,卻帶出了一批年輕人,作爲开化縣春神家庭農場的場主,他制茶已有20多年,在去年的第五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茶葉加工賽項中拔得頭籌。前不久,石春生作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的學員代表,列席了全國鄉村人才工作會議,回來後備受鼓舞。

“這次會議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國家對鄉村人才的重視,也激勵着我要更加精益求精,不光自己要種好茶、做好茶、說好茶,還要培養更多徒弟,帶動更多茶農一起增收致富。”石春生感慨道。

“85後”黃國煌是土生土長的台州黃巖人,五年前,攜妻帶子返鄉投資農旅產業,在山水田園間築夢,建成了一個集高山茶種植、觀光和銷售,以及戶外拓展、科普教育於一體的農文旅康養基地。他介紹,項目除了每年可爲所在的黃溪村帶來幾十萬元租金收入,還能幫助村民在家門口解決數十個就業崗位。

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王通林表示,浙江正在進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機制、聯農促富機制、服務保障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着力打通阻礙城鄉要素流動的難點堵點,推動人才項目產業一體布局,加速走出一條吸引青年入鄉創業就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助力各類人才在鄉村逐夢圓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三問浙江青年返鄉入鄉趨勢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210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