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往失敗前進中的全球減碳行動

2024-03-07 07:30 主筆室


去年全球能源領域的碳排增加,減碳不樂觀,圖為德國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的火力發電廠。(資料照片,美聯社)

雖然因應全球暖化減碳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全球議題,且已毫無疑義成為各國共識,但在落實與進展上卻不樂觀。根據國際能源總署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能源領域的碳排放量再次升至新高,增加部份大多來自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仍嚴重依賴煤電作為能源供給,而這部份至今仍無解方。

坦白說,對為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而必須進行的「減碳大業」而言,確實是一個壞消息,因為這呈現一副往失敗位移的狀況,更讓人擔心與悲觀的是:目前尚無解方。

2015年的巴黎協定讓全球195國齊聚一堂簽署減碳承諾,確實是一大進步,對全球發出積極奮進的訊息,事後回顧,也「僅止於此」,在實際的推動與落實上效果不佳,因為各國雖有承諾減碳幅度與進度,但實質上不會有監督、甚至懲罰機制,各主權國家各自有本身的政策與需求─例如經濟發展、提供國民足夠的能源(與暖氣)等,其它國家無從幹預。

中國幾年前的「能耗雙控」政策與大限電,讓其政策再轉變,充裕供電與經濟產業發展再成優先考量,因此新申請的煤電量不減反增更創新高。被視為可望接替一部份世界工廠角色的印度,煤電快速增加的情況雷同,原因也很簡單,不是中國或印度「特別不環保」,事實上,中國在推動與增加乾淨能源上的成績居全球之冠,去年全球增加的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中,中國就佔了60%左右。而是任何生產、商業活動必然要有能源支持,而煤電是成本較低的能源選項。這也是為什麼國際能源總署的報告中特別指出:「來自印度和中國的較高排放抵消了歐盟和美國的排放量減少」。

其它所得與發展程度較低的開發中國家,情況相同:每個國家都要追求經濟成長、民眾生活品質提升,而成長與發展結果又會讓能源需求再提高,而煤電顯然是開發中國家更容易負擔又恰當的選擇。

更糟糕的是,在不少開發中國家眼中,先進國家有「以綠色之名」行謀利之實,施壓要他們建綠電,但掌握技術、專利權的賣家,幾乎全是歐美廠商。去年12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祕書長麗貝卡•格林斯潘(Rebeca Grynspan)就曾在受訪時,譴責美國、歐盟的綠色補貼和「環境保護主義」政策,認為西方發達國家「以綠色轉型為藉口,以犧牲發展中國家利益為代價,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上周印度商務部長也批評綠色貿易規則存在著「偏見」。這是另外一種型式的「南北對抗」,如果達成共識、解決南北間的立場差異與利益衝突,全球減碳恐怕終歸是要失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風評:往失敗前進中的全球減碳行動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505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