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界“孝心”擔當!傳承200年的大埔美食,“徵服”了過路旅人的胃

2024-09-11 20:02 admin


(梅州大埔百侯薄餅傳承200多年,被評爲“中華名小喫”,時長共47秒)

一個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狀的薄餅,看上去其貌不揚,聞之卻濃香撲鼻,細細品嘗,滑嫩爽口,其味鮮美,耐人尋味。這便是大埔縣百侯鎮家喻戶曉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喫——百侯薄餅。

百侯薄餅配料主要有豆芽、豆幹、香菇肉碎醬等。

百侯薄餅,又稱“錦囊藏寶”,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大埔縣特有的風味小喫,數百年來代代相承,代表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它蕴含的孝道文化至今被人津津樂道。

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楊纘緒,官至陝西、西安按察司按察使。

據地方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楊纘緒是個大孝子。有一年爲給母親祝壽,他專門從陝西帶回了一位廚藝高超的糕餅師傅,做一些當時大埔縣乃至整個南方都罕見的糕餅、點心,給母親及族人品嘗。

其中,師傅做的薄餅深得楊母歡心。爲確保慈母能隨時喫到薄餅,楊纘緒便讓師傅留在家中,順便也把做薄餅的手藝傳授給家鄉父老。自此,薄餅漸漸成爲百侯家喻戶曉的小喫。

展开全文

百侯薄餅是大埔縣的特有風味小喫。

沿着百侯圩鎮行走,一路可見不少掛着“百侯薄餅”招牌的店鋪。在一家名爲“軒軒薄餅”的店裏,食客排起了長隊。

57歲的軒軒薄餅店主楊偉城开店已有10年,靠這薄餅,夫妻倆養活了一家人。“以前在廣州闖蕩,也是賣小喫,後面回來家裏沒事幹,跟了一位老師傅學做薄餅,沒想到生意還不錯。”楊偉城介紹,高峰時期,他家一天能賣出500個薄餅。

店主將面筋快速地塗擦在熱氣騰騰的鐵鑊上,制作餅皮。

“做薄餅是個體力活。”說話間,楊偉城用手抓起面團,重重地摔在木盆裏,發出“嘭嘭嘭”的響聲,“要用力打,反復進行百十次,這樣做出的餅皮才有韌勁。”

通過加強技能培訓,如今百侯薄餅手藝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掌握。

在專用平底鐵鑊前,楊偉城的愛人抓起一團面筋,快速地塗擦在熱氣騰騰的鐵鑊上,不一會兒,一張皮薄如紙、透明晶亮的圓形餅皮便做好了。

高峰時期,楊偉城家一天能賣出500個薄餅。

接過制作好的餅皮,楊偉城將數張餅皮疊放在一塊,添上豆芽、豆幹、香菇肉碎醬等配料,快速地卷成條狀,一個美味的百侯薄餅便制作好了。

裹上配料,卷成條狀,一個美味的百侯薄餅便制作好了。

拿起一個百侯薄餅送入嘴中,肉汁噴濺而出,餡料的香、脆、酥溢滿口腔。

“十幾年前來百侯玩的時候喫過一次,那味道,真是香。”只一口,廖萍便愛上了百侯薄餅。爲了這口味道,廖萍時不時便專程從湖寮鎮前來購买。“說實話,路費比這餅還貴,每次還得排半個鐘,沒辦法,就是愛喫。”廖萍笑着說。

“面皮雖薄但有嚼勁,好喫。”潮州人盧增榮與朋友路過百侯鎮,看到薄餅店,买下一份試喫,沒想到這香脆味就“徵服”了他的胃,並表示“下次來還喫”。

新鮮出爐的百侯薄餅香氣誘人。

近年來,大埔縣政府不遺余力地打造大埔小喫的傳統文化,也使百侯薄餅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如今百侯薄餅手藝也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掌握,已經作爲大埔境內特有的風味小喫被載入新編的《大埔縣志》,更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評爲“廣東客家小喫”“中華名小喫”。

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

文字 魏麗文

攝影 何森垚

【作者】 魏麗文;何森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薄餅界“孝心”擔當!傳承200年的大埔美食,“徵服”了過路旅人的胃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074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