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江西萬年如何古稻新喫
2024-09-10 20:10 admin
爲大力發展江西“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現在此开設專欄,立足江西綠色生態優勢,唱響江西特色區域農產品品牌,提升江西農產品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將農業有幹頭、農村有看頭、農民有奔頭的鄉村全面振興畫卷描繪得更加出彩,爲建設品牌強國貢獻江西力量。
日前,在萬年縣博物館,老館長王炳萬向暑假社會實踐的學生,用“老圖片”講述萬年貢米的前世今生;而他的兒子,作爲新館長的王團華則忙着用新媒體平台傳播稻作文化。
在距萬年縣博物館僅10公裏之外的裴梅鎮荷橋村,萬年貢米文化傳承人程道明正忙着在野生稻田裏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勞作;而他的兒子程鵬飛則在直播間直播帶貨,拓展萬年貢米營銷新渠道。
無論是王炳萬父子講述萬年稻作文化方式的“老與新”,還是程道明父子種植、銷售萬年貢米的“古與新”,都是來自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萬年的接力傳承,如今萬年正以這樣的方式开闢古稻田的新“稻”路:
——作爲世界唯一以“稻作文化”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萬年稻作文化新資源爲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爲全國唯一共存“野生稻、栽培稻、優質稻”的地方,萬年貢米的新業態催生產業新鏈條。
野生稻、栽培稻、優質稻三稻共存
“我們這的水稻可金貴着呢,這是貨真價實的野生稻,它叫‘塢源早’,屬野生稻,它是我們的家底子,再忙再累我們也得把野生稻接力種下去。”7月10日,程道明忙着給前來暑期社會實踐的涉農大學生們講述他一家三代的“貢米情緣”。
一家三代守望野生稻,從程道明的父親再到程道明的兒子,作爲貢米文化傳承人,程家三代堅持種植野生稻近一百年。而從“野草”到主糧,水稻這條逆襲之路,已經走了近一萬年。
這樣的萬年稻史在萬年縣找到了最原始、最源頭的考古實證。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嚴文明教授和美國馬尼士博士兩位世界級頂尖農業考古專家的帶領下,中美農業考古隊對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合作進行考古發掘後,向全球宣示了一項驚世發現:在距今12000年的地層中發現人工栽培稻植硅石,這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在吊桶環的E層和仙人洞的3C1A層,其年代大體爲距今15000年到12000年,則有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共存現象。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共存,這恰恰證實了野稻馴化的萬年歷程,經歷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系統”這一完整的演化鏈,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閔慶文研究員團隊支持下,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於201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爲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稻作+文化的加持,讓以萬年貢米爲核心品牌的“萬年稻”越走越遠。爲了帶動萬年優質稻的發展,自2018年起,以農業農村部優質稻協同推廣項目實施爲抓手,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全省水稻產業技術首席專家團隊在萬年縣开展了“優質稻兩優一增壯稈保優栽培技術”等研究,每年安排數個優質稻品種在萬年縣展示示範,特別是篩選出“野香優航1573”“野香優莉絲”等一批適宜市場需求的優質稻品種,並與萬年貢集團、魯花米業等企業聯合开展訂單生產。
野生稻、栽培稻讓萬年“雙稻”齊名,再有了優質稻的加持,萬年稻米的市場化、商業化道路越拓越寬。“我們萬年縣年加工大米60萬噸,是本地產量的1倍以上。”萬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斌說。
除了採用古法種植300多畝野生稻之外,程道明也躋身優質稻種植行列,今年他種植優質稻有163畝。300多畝野生稻年產稻谷10萬斤,產值達100萬元;163多畝優質稻加工包裝成“雷公泉”大米產值達65萬元。
堅持三稻共存和古法種植、產業經營“兩條腿”走路,在萬年,這樣的主流意識已成了糧農的共識
種業鏈、生產鏈、供應鏈三鏈齊升
萬年貢谷原名“塢源早”,保持了野生稻長芒的植物特性,是當地先民經過近萬年精心培育的一種晚秈優質稻良種,有“一畝稻花香十裏”的贊譽。
作爲一種古老的地方品種,在長達一千余年的種植過程中難免會退化、混雜,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產量和品質。因此,對萬年貢米的提純復壯成了發展萬年貢米產業的重中之重。爲此,萬年縣邀請了謝華安、顏龍安、陳溫福等水稻育種栽培研究方面頂尖的院士共同牽頭,建立“萬年貢集團院士工作站”,开展萬年貢米的品種提純復壯工作,以恢復並鞏固傳統貢米的優良性狀。
據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黎毛毛介紹,目前對萬年貢米的提純復壯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從當地農民種植的萬年貢米中進行穗選,把選好的單穗進行種植比較,篩選口感好、產量高、抗性好的單穗,然後進行擴繁。第二個途徑是從國家庫(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庫)或省級庫(江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將萬年貢米老種子拿出來,進行提純復壯、擴繁。
除了對老品種的提純復壯,新品種的選育也刻不容緩。近年來,萬年縣從“芯”开始,與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加快優質萬年貢米稻種培育,截至目前已成功培育出4個優質稻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產出的大米,顆粒飽滿,色澤瑩潤,口感軟、糯、彈、滑、香兼具,煮飯不會結團,消費者大呼好喫。
爲了接續做強種子芯片,萬年真金白銀投入研發。“我們爲做好農業‘芯片’,每年投入100萬元,篩選1至2個新稻種,計劃到2025年推廣種植優質新稻種5個以上,走向產業化種植。”萬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種業鏈補鏈,加工鏈發力。萬年縣委、縣政府推動各個米企對萬年貢米進行加工利用,开發新產品,培養新業態。
在深加工方面,利用萬年貢米做成的餈粑、年糕、米粉深受市場歡迎。“我們一天產餈粑兩三萬公斤,用萬年貢米加工做成的餈粑口感特別好。”萬年縣創泰食品負責人張永波說。
米粉產業是萬年縣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中的優勢產業,萬年縣龍勝食品廠致力於將一根米粉“拉”成一根產業鏈。該廠負責人馮繼添介紹:“我們用萬年大米制作成好喫的米粉,每年米粉的產量達5000噸。”
在大米精深加工方面,萬年貢集團啓動了大米精深加工全產業鏈項目建設,讓稻草、米糠、成米樣樣都成爲寶貝。比如,米糠可以加工成米糠食用油,榨油後形成的米糠粕繼續加工可提煉出卵磷脂、肌醇等多項高附加值產品,讓大米被“喫幹榨淨”。
“以稻爲媒”農文旅三產融合
“這幾天接待學生研學嗓子都啞掉了,但只要大家愿意聽,我就甘愿唱。”對於傳播萬年稻作文化,裴梅鎮鎮領導曹建金樂此不疲。
“日頭公公快起山,手拿耙仂耘禾忙,日日三餐貢米飯,年年豐收谷滿倉。”如同這首膾炙人口的《耘禾歌》,萬年人在長期的水稻耕作勞動中與當地傳統的民間文化融合,逐步形成了在歌謠、節令、風俗、耕作技藝等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不少稻作文化習俗至今仍沿襲不衰。萬年的稻作文化浸潤在人們的日常飲食裏、宗教慶典中、結婚喜筵上,以及繪畫和歌曲裏。
以稻爲媒,萬年農文旅三產融合激發了新活力。
在裴梅鎮,“嘗新米、品餈粑”活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前來研學實踐,“自從7月1日起,一周之內就有6批高校學生來體驗遊學,喫住5天,不僅帶火了我們農家樂、民宿,而且激活了帶稻味兒的農家文化。”曹建金說。
在萬年縣神農源風景名勝區,今年3月初,45家旅行社組團走進景區。一家旅行社帶動數千人前來旅遊觀光,遊客現場沉浸式感受深厚的稻作文化和美麗的人文景觀。“截至7月上旬,僅我們景區接待遊客就達160萬人次。”神農源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李先初介紹。
在萬年縣城國米文化生態產業園,這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工業參觀、文化博覽、休闲旅遊、特色購物於一體的農文旅融合園區正加緊建設。產業園貫穿“產業復合、旅遊關聯”的建設理念,以萬年貢米生產爲基礎,以工業理念提升農業效益,以文化、旅遊產品提升農業內涵,不僅成功賦能產品生產,產業園還能夠通過農旅結合延伸產品鏈、服務鏈,在促進貢米文化特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推動貢米產業三產融合發展,把一粒米打造成大產業。
農文旅融合催生經濟新動能,萬年貢米品牌價值達96.01億元,萬年從“一粒米”競逐的新“稻”路正遼闊無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看江西萬年如何古稻新喫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0665.html
相關閱讀:
- 今年秋糧旺季收購超1.6億噸,日均收購量超200萬噸——種糧賣得出 飯碗端得穩 2024-12-20
- 讓這片田野更加智慧 2024-12-20
- 洛川蘋果何以“長紅” 2024-12-20
- 新華社評論員:朝着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2024-12-20
- 農業農村部召开全國種業企業座談會 2024-12-20
- 農業農村部部署加強漁業、畜牧業安全生產工作 2024-12-20
- 黑龍江省新增2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2024-12-20
- 北京:“藝術鄉建”成就平谷“悠然南山”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