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裏“烹出”人生高光時刻
2024-09-06 20:10 admin
“啥時候到河南街的新興園店,我找你拍照”“明天在哪一家店可以喫到您做的”“榴蓮味的店裏能买到嗎”……在世界鍋包肉大賽斬獲金獎,孫志剛視頻账號粉絲數量暴漲,他所在的飯店也迎來大批食客排隊品嘗東北鍋包肉的正宗味道。
日前,世界鍋包肉大賽在吉林省吉林市圓滿落幕。這場盛宴,不僅展示了鍋包肉這一東北特色美食的獨特魅力,更讓一群來自農村、懷揣夢想的廚師們憑借着對烹飪的熱愛與執着,有了站上國際大賽舞台的機會,用一鍋鍋金黃酥脆的鍋包肉“烹出”人生的高光時刻。
鍋包肉大賽讓廚師圓“草根夢”
“做夢也沒想到,在自己家鄉的黑土地上,我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廚師,會因爲做鍋包肉站在一個世界大賽的舞台上。”今年41歲的孫志剛是吉林市新興園飯店的廚師長,他告訴記者,做了20多年廚師,如今靠鍋包肉意外“出圈”,他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榮譽。
本屆世界鍋包肉大賽分爲專業組和大衆組,孫志剛憑借高超烹飪技巧成爲專業組5名金獎獲得者之一。
“我身邊的廚師95%以上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廚師這活又苦又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但我想既然選擇了這行,勤學苦練,總會有收獲,並能從中找到樂趣和成就感。”今年25歲的齊昊男來自沈陽黑馬降臨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他是此次大賽中年齡最小的金牌獲得者。齊昊男告訴記者,這是他參加過的規格最高的大賽,獲得金牌嘉獎讓他更有動力做好這份職業。
自舉辦世界鍋包肉大賽以來,吉林市餐飲業掀起了鍋包肉消費熱潮。賽後,不少獲獎選手所在的餐飲店經常擠滿慕名而來的食客,全市重點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增加32%。一場大賽火了一座城,也圓了很多廚師的“草根夢”。
鄉味傳承裏的匠心和創新
王志鑫從吉林市永吉縣雙河鎮走出來,一路拜師學藝,如今已成爲吉林市四家連鎖餐飲店的行政總廚。
“鍋包肉、雪衣豆沙、汆鍋底,這些菜餚裏有着讓很多人魂牽夢繞的家鄉老味道,都是我的拿手菜。不過在決賽現場,我還是大膽在鍋包肉的做法上略做了一點創新,比如在油溫火候上略做調整,醬汁口味也做了微調。”王志鑫覺得,畢竟是高手雲集的大賽,想要勝出就得有自己的匠心和亮點。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很多農村出身的參賽選手自幼便與廚師職業結下不解之緣,有人曾是村裏的廚師學徒,跟隨長輩學習傳統烹飪技藝;有人是憑借對美食的熱愛,自學成才,最終走上了職業廚師的道路。對於他們而言,鍋包肉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承載着家鄉味道與傳統文化的載體。賽場上,他們巧妙地融入了地方特色食材與創新烹飪手法,讓這道經典美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加大賽後,孫志剛的創新熱情徹底被點燃,沒多久他就研發出了荔枝鍋包肉和五福臨門鍋包肉。“比如這個五福臨門鍋包肉,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我融合了東北的山珍美味,突出東北特色,做出來不僅口感更豐富、外觀更漂亮,寓意也非常吉祥。”孫志剛說。
“美味”發酵,他們想讓吉菜走向全國
現在,孫志剛每天都會在新興園各門店的大門口現場制作鍋包肉,邀請市民、遊客免費品嘗,排隊人數能達到六七百人。“世賽冠軍”的號召力讓孫志剛累並快樂着。
“來店裏點鍋包肉的客人絡繹不絕,客流量至少是平時的三到四倍。”王志鑫所在的吉林市四家連鎖餐飲店因爲他捧回的金獎,吸引了很多客人慕名而來。
“現在大家對鍋包肉又有了新的認識,幾乎桌桌必點。除了堂食,线上訂單也很火爆,鍋包肉的銷量漲了十幾倍。”濃油赤醬私房菜的大廚紀相卓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當初參加比賽就是想證明一下自己的廚藝,沒想到拿了金獎。不僅讓他出了名,也實實在在帶動了店鋪的生意。
賽場之外,72家“世界鍋包肉餐廳”在國內8個城市同步掛牌。吉林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吉林市將以“世界鍋包肉”大賽爲契機,精心打造“鍋包肉美食地圖”和“吉菜博物館”,推出本地鍋包肉預制菜、研究制定鍋包肉烹飪標准,以標准化體系建設引領鍋包肉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爲我們有志推廣吉菜的從業者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吉林山美水美,物產豐富,遍地是寶。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本地食材,研發出更多精美的吉菜,讓家鄉的美食走向全國。”孫志剛信心滿滿地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鍋包肉裏“烹出”人生高光時刻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0326.html
相關閱讀:
- 煙火貴州,非遺新韻:榕江村超的文化傳承之旅 2024-12-23
- 我國北方5省區擁有全國近四成耕地 2024-12-23
- 全國鐵路2025年1月5日起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 2024-12-23
- 5年超3萬億元!財政加力支持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 2024-12-23
- 三峽柑橘搭上西部陸海新通道走向海外 2024-12-23
- 農村學生營養餐問題整改金額超40億元 2024-12-23
- 黃河寧夏段進入凌汛期 2024-12-23
- 廢棄秸稈綠色“變身”記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