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擦亮底色——雲南做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十問
2024-08-28 20:10 admin
春城昆明,繁花盛放。曾幾何時,昆明鮮切花只能成捆成筐沿街售賣。而今每年有超過135億枝高品質鮮切花從鬥南花卉市場走向全球,裝點世人的幸福生活,書寫着花卉史上令人贊嘆的中國奇跡。
恆春臨滄,堅果盈倉。多年前,一顆洋果子漂洋過海,扎根臨滄。從一株樹到一片“海”,從夏威夷果、澳洲堅果到臨滄堅果,品名變遷彰顯產業話語權的更迭,262萬畝堅果林硬生生“長”成產業傳奇。
美麗瀾滄,普洱飄香。景邁山古茶林鬱鬱蔥蔥,茶香氤氳成創富希望。從賣原料到賣產品、賣品牌、賣文化,普洱茶在“三茶統籌”中涅槃,“神奇的東方樹葉”在這裏寫就百億價值的品牌故事。
……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
雲南省委書記王寧表示,雲南要把功夫下在“現代化”上,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市場競爭力,讓高原特色農業更“特”更“優”,還要創新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建設特色農業強省。
去年以來,“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這一雲南形象宣傳的全新IP強勁破圈,“飲雲茶、賞雲花、品雲果、喝雲咖”大有置頂新生代人群消費清單的迅猛勢頭,不斷勃興的高原特色農業爲“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繪制了鮮明底色。而在全新IP的加持下,“彩雲之南”找到了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的最優路徑——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強力撐起雲南鄉村振興的“產業脊梁”。記者日前深入雲嶺,行思探問,試圖通過十問十答的方式梳理總結雲南做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實踐篇,也爲各地打造自己的“土特產”提供可資借鑑的方法論。
(一)山險水阻,農業該向何處尋路?
山水之貴,在於生態優勢可轉化爲產業優勢,綠水青山能轉變成“金山銀山”。
俯瞰雲嶺大地,高黎貢山、怒山、哀牢山等大地“褶皺”震人心弦,橫斷山脈主脊线平均間距只有約100千米,摩肩接踵,緊湊至極。受冰川融化和季風影響,超大量級的流水湧進山間谷地,逐漸形成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數條大江,巖石壁立,江水湍急。
山險水阻,如何才能用這一方水土養好一方人?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視角的辯證轉換中。
從常規視角看,山川林立、溝壑縱橫,江河密布、耕地分散,雲南在發展傳統農業方面短板明顯。但如果從“兩山”理論的視角重新審視,地處低緯度高原,垂直氣候特徵鮮明,光熱、生物資源豐富,讓雲南成爲北半球農業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爲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提供了一方沃土。
立足多樣性資源這個獨特基礎,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
如何更好推動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予波表示,雲南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着力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氣候優勢轉變爲發展優勢、品牌優勢、競爭優勢,持續加力建設特色農業強省。
雲南省委、省政府瞄准更“特”更“優”,聚焦“1+10+3”重點產業,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隨着一項項政策在雲嶺大地落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2023年,雲南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萬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5萬億元,茶葉、鮮切花、橡膠、咖啡、核桃、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全國第一。
(二)平地稀缺,種的糧食夠“養活”自己嗎?
“稻花吹早香,風露千萬畝。”來雲南,遇勐海,高原腹地驚現一汪碧水,讓人們對這座素有“滇南糧倉”之稱的小城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來到勐遮鎮曼納麻村,千畝水稻已披上“黃衫”。“試驗田有30多個水稻品種進行栽培試驗,根據生長情況及時做好施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畝產不斷提升。”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李芳介紹,隨着品種迭代和技術進步,2023年勐海水稻畝產最高達到800多公斤,返鄉種稻成爲有奔頭的職業。
從全省層面看,雲南2023年糧食總產量1974萬噸,超國家下達參考性指標60.5萬噸,總產量排全國第十五位,也是西南四省市中糧食播種面積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省份。
只有結合雲南的農情省情,才能掂量出這份成績單的成色和分量。
雲南全省面積39萬多平方公裏,山地面積35萬平方公裏,平原和丘陵面積不到10%,同時又面臨季節性、區域性缺水的限制。這樣的生產條件下,雲南不斷築牢高原糧倉的根基,訣竅是什么?
勐遮鎮曼拉村一處水稻試驗田裏,枯黃的稻樁並未拔除,新生的稻秧隨風搖擺。2019年,雲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在此落地。顧名思義,這項技術顛覆了傳統水稻種一次割一茬的種收方式,一次栽種就可以像割韭菜一樣連續收獲3至5年。
通過一次次技術革新,研究團隊突破了多年生稻包括水肥、農藥、越冬套作、留稻樁高度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術,基地最早種下的水稻已經連續收割5年,產量基本穩定。
“我種的多年生稻賣價比普通水稻貴,產品口感好、不愁賣。”曼拉村種糧大戶巖坎說,多年生稻最主要的優點是不用每年進行播種、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省了種子錢和人工費。
“我們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爲‘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雲南省委副書記石玉鋼表示,近年來雲南省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克服嚴重的冬春夏連旱,抓實農業防災減災,保障了糧食生產。
抓實單產提升,示範推廣糧經協同模式,從一年兩熟逐步推廣一年三熟……邁進糧食產銷平衡區序列的雲南,成功“養活”了一方人,爲國家糧食安全增添了一份底氣。
(三)種爲農本,如何把優勢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討論任何一種農業類型,品種都是繞不开的話題。
哪一種雲南美食最鮮美,各方食客首選菌子。每年6月至8月,黑牛肝菌、見手青、雞樅、松茸等野生菌破土而出,上山採摘的村民滿載而歸,城裏的老饕們大快朵頤。
可惜,菌類多生於夏季,這份歡愉只能限時供應。有沒有可能,把七彩雲南的“菌類拼盤”從季供變成年供?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宏臻農業的加工車間內,胖嘟嘟的牛肝菌憨態可掬,工人們忙着打包裝運。通過探索黑牛肝菌人工繁育方法,該公司已建成全球唯一一家黑牛肝菌菌種保藏及工廠化栽培研發生產基地,年產量達4000噸,還被認定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野生菌好喫培育難,馴化出適宜工廠化栽培的菌株一直是黑牛肝菌規模化生產的瓶頸。近年來,西雙版納州構建起集研發、栽培、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化鏈條,推動牛肝菌產業化程度不斷提升。
破譯了地下菌絲的“生長密碼”,滇味山珍走出大山“列隊集合”,多類野生菌已實現人工馴化、栽培,擺脫了限時限量限區域供應的限制。數據顯示,目前雲南野生菌產品遠銷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1萬噸左右,創匯近1億美元。
大飽口福後,最宜飲茶。雲茶之妙,與其保存的大批古茶樹息息相關。
雲南種茶的歷史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現有古茶樹資源總量5494萬株,面積達329.6萬畝,其中野生種古茶樹居群265.7萬畝。難能可貴的是,雲南茶葉科技工作者收集保存了珍貴的茶資源5700余份,爲培育出優質茶葉品種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以來,雲南全省累計投入超過30億元支持種質資源保護和種業基地建設,目前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種子基本實現自給,登記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1055個,居全國第一。雲南也成爲“十四五”期間同時布局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水產資源庫建設項目的唯一省份,“滇系”種業爲全國種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將種質資源優勢轉化爲種業發展勝勢,推動雲南從種質資源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雲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李琰表示,雲南將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凸顯品種區域優勢,打造綜合競爭力突出的產業集群。
(四)提質增效,科技利器該怎樣打磨?
“極目望點蒼,芙蓉倚天闕。下有百尺松,上有千年雪。”明詩《點蒼山》形象描繪了雲南的高山地貌。適宜耕作的土地面積佔比過低,雲南農業要強,根本出路在科技。
以雲花爲例。雲南花卉久負盛名,卻難掩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化水平低等發展痛點,亟須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加以破解。
昆明市晉寧區雲天化花卉產業示範園內,品類各異的鮮花競相綻放。該示範園集育苗、智能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無土綠色栽培、全程數字化管理系統以及鮮切花採後處理、預冷儲藏等先進技術於一體,是國內規模較大的高標准設施農業示範基地。
從竹棚土栽到智慧農業,雲花產業刀刃向內,掀起一場“涅槃之變”。僅在這個園區,就引進了2個院士團隊和12個全國頂尖的科研團隊,並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成立“花卉科技小院”,以科技創新破局雲花產業化挑战。
“推動雲花產業由重數量向重技術轉變,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雲天化花匠鋪負責人姚江蘭介紹,示範園直接帶動周邊千余戶農戶從事花卉生產,提供技術服務覆蓋1.2萬畝,使農戶生產高品質(AB級)鮮花佔比提升20%。
日照充分,晝夜溫差較大,幹溼季分明,北回歸线穿境而過的恆春之城臨滄如何用好氣候孕育出好產業?
30年前,勇於嘗試的臨滄人種下第一棵澳洲堅果樹苗;30年後,臨滄市以種植面積的絕對優勢,成爲世界最大的澳洲堅果產地。
“以科技創新之力推進產業發展之路。”臨滄市委書記、市長杜建輝表示,臨滄將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力度,用科技賦能從“良種”到“良果”再到“良品”的全過程轉化,推進臨滄堅果高質量發展。
臨滄市圍繞建設100萬畝堅果核心示範區、培養百名科技服務隊員、實現百億元的綜合產值目標,採取“邊試驗、邊示範、邊推廣”方式,打造“臨滄堅果”產業模式。臨滄市委副書記楊宇表示,從今年起,臨滄市持續推進臨滄堅果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示範推廣,打通農業科技與群衆的“最後一公裏”。
從雲花產業蝶變到臨滄堅果新生,生發於雲嶺大地的高原特色產業,在科技賦能下活力奔湧,生動詮釋着新質生產力的無限可能。
(五)向綠而行,“兩山”轉化通道如何打开?
“許多貧困地區一說窮,就說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綠色生態成爲雲南發展高原特色產業提綱挈領的切入口。
“雲南更在青天際,步一步高從此攀。”小忙兔村林下中藥材產業示範基地位於雲縣境內的活石山,海拔2100多米,滇黃精、滇龍膽、三七等道地中藥材分列其間。
“雲藥”廣受推崇,離不开優良生態打底。爲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勝勢,雲南省持續打造“十大雲藥”品牌工程,遴選出三七、滇重樓、燈盞花、鐵皮石斛、砂仁、天麻、雲茯苓、雲當歸、雲木香、滇龍膽10個道地藥材進行重點开發。
“讓獨特的自然環境賦能農業,抓牢‘特’點,成就‘強’業。”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賴軼詠表示,雲南充分利用生物資源稟賦,雲花、雲藥、雲茶、雲果、雲菌等生物優勢產業漸成規模。
走進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古茶林,一株株茶樹青翠挺拔,滿目蔥蘢。這裏的布朗族先民利用森林生態系統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形成了“村寨住在茶林中,茶林隱在森林中”的山地人居環境典範。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
遠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瀾滄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局長楊麗娟介紹,景邁山古茶林呈現出明顯的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的上、中、下立體群落結構,這種古老而特殊的種植技術盡可能保留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使古茶林文化景觀延續千年依然充滿活力。
用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行走在昆滇大地,目之所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物多樣性在這裏得到完美闡釋。2023年,雲南省林下經濟面積達5500萬畝,林草產業綜合產值4588.50億元,帶動山區群衆持續增收。
(六)補短如長,“金戈鐵馬”能否馳騁雲嶺?
來到紅河州元陽縣新安所村,哈尼梯田的水稻生產進入黃金期。數架無人機在技術員的操控下靈活穿梭進行施肥作業,當地村民親切地稱之“小飛俠”。
從雲南特色農業發展實際來看,農機補短板是突破產業提檔升級瓶頸的關鍵。哈尼梯田雖然是紅河州的代表性農業景觀,但水稻種植區山高坡陡、田塊細碎,機械化水平低。經過多年探索,紅河州總結出一整套高效節本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模式,平均畝產從2021年的400.9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585.68公斤,並在全省率先开展無人機短距吊運試驗,極大減輕了山區群衆勞動強度。
向有限土地要較高產出,良機至關重要。根據適應大坡度、小地塊、黏重土壤以及區域特色作物生產需要,雲南打造出一批適應地形特徵和產業特色的農業機械,整體提升全程機械化應用質量。
事實上,“金戈鐵馬”遠不只收獲時的轟轟烈烈,更爲許多特色產業注入新動能,助力特色農業從原料走向產品,從低值走向高效。
臨滄市鳳慶縣核桃種植歷史悠久,最早見諸徐霞客的旅行日記。近年來,全國範圍內種植核桃的農戶不斷增加,加劇了市場競爭。
躍遷之道,要在創新。擺脫農產品低端競爭,加工是優先選項。鳳慶縣以“園中園”的模式規劃建設核桃產業園區,尤其是強化對農產品設備制造的扶持。
匠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軍旭介紹,根據核桃全產業鏈企業的需求,公司對相關個性化設備進行技改、研發、定制,核桃烘幹、保鮮、防潮等設備已經被當地企業和農戶認可。
目前,鳳慶縣核桃加工企業已發展到20戶,擁有生產线39條,核桃果仁、核桃飲料、核桃油等產品銷往15個省市,年綜合產值接近50億元,有效化解了核桃產能過剩的風險。臨滄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承高表示,核桃深加工可以有效提高產業競爭力,延長核桃產業鏈條,將更多的附加值留在當地、留給農戶。
從“實驗室”的樣品,到“生產线”上的產品,再到大市場裏的商品,雲南打通了科技創新與農機應用的“任督二脈”,讓更多創新成果從“書架”走進田間,不斷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壯筋骨、強底氣。
(七)以融賦能,產業融入生活將產生何種效應?
“左手咖啡右手茶,你想喝啥就喝啥”,這是臨滄廣爲流傳的俗語。如果說傳統的茶與現代的咖啡一定要碰撞出火花的話,那也一定是“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中最理想的選擇。因爲融入生活的產業,才最具生命力。
作爲國內咖啡種植領跑之省,雲南咖啡種植面積達120萬畝,咖啡生豆產量達14萬噸。但從國際橫向來看,雲南咖啡在世界咖啡豆供應體系中佔比不足1.5%。數字落差背後,橫亙着國內咖啡極易受國際市場衝擊的事實。
面對國際行情的波雲詭譎,“雲咖”必須以變應變。走咖啡精品化、精深加工之路是“雲咖”產業的必然選擇,打造精品咖啡莊園是“雲咖”產業發展的最優路徑。
2022年8月,雲南省發布《關於推動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幹政策措施》;同年12月,發布首批“雲南省精品咖啡莊園”名單。政策組合拳的背後,有着深刻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考:借助精深加工的優勢,提升一產的活力,激發三產融入生活的動力。
不到兩年時間,一批集咖啡種植、加工銷售、制作觀摩、創意體驗、休闲度假於一體的精品咖啡莊園在雲嶺大地拔節生長。去年,僅保山市的5個精品咖啡莊園,就接待遊客5.8萬人次,收入達9600多萬元。
“三產融合的目的是解決農業產業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的問題,重點要在做‘精’農業、做‘強’加工業、做‘特’第三產業,實現農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李琰表示,“綠色”“環保”“原生態”等現代農業基因是雲南的獨特稟賦,三產融合能達到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目的。
臨滄堅果不僅成爲國內唯一獲得地理標志認證的堅果產品,更是开發出衍生糖果等休闲產品銷往國內一线城市,2023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425.38億元;曲靖羅平小黃姜產業目前已擁有調味品、食品、飲品、保健品等6大系列精深加工產品約100個,實現了從賣“原料”向賣“產品”的轉變;文山三七加大新消費場景下藥品、食品、化妝品等相關新產品的研發力度,雲南白藥集團开發的氣血康、血塞通等產品,2023年銷售額達3.73億元……
雲南高原特色產業腳踏實地向前進,闖出一片新天地。去年以來,雲南省蔬菜淨菜加工佔商品比重達5%,茶葉精制率穩定在75%以上,咖啡精深加工率提高18%,蔗糖產糖率同比提高0.8%。2023年,雲南省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萬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5萬億元。
(八)鏈舞高原,“雲品”靠什么出山?
說起“雲品”,你會想到什么?是入口生津、濃稠醇厚的普洱茶,是濃香四溢、糯滑滋潤的野生菌,還是肉質鮮美、鹹淡適中的宣威火腿,抑或是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的保山咖啡?
“七彩雲南”的超級IP,爲雲南特色農產品賦予了光環,但品牌如何塑造,“雲品”如何出山,成功之路上充滿了曲折。
雲南茶葉和咖啡,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著名”的原材料。“幕後英雄”再做下去,產業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打造“雲品”品牌,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爲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必須邁過的關卡。
近幾年,西雙版納的小糯玉米火了。該款玉米品種甜糯、皮薄、小巧,曾是當地村民散賣的旅遊美食。因缺乏保鮮技術,小糯玉米未能走出大山,更談不上有多大的市場影響力。
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電商企業聯合當地種植合作社引進高溫蒸煮生產线,爲小糯玉米配上真空包裝賣到全國。“版納特殊的氣候使小糯玉米一年可種4茬,產量很高。”西雙版納州副州長羅紅星表示,過去村民不敢種、賣不掉的老品種玉米,如今搖身變成新特產,在大城市身價倍增。
打开電商App,你會發現孟連牛油果的售價高於進口牛油果,還常常被搶購一空,早已打破高端市場牛油果只能靠進口的局面,成爲閃閃發亮的“國貨之光”,品牌效應日益顯現。
900多位鮮花經紀人、12個電子交易鐘、平均4秒交易1次……昆明花拍中心不僅本身成爲雲花的一個品牌,更是全國花卉交易價格的風向標、晴雨表。
現如今,“瀾滄古茶”已成爲中國普洱茶IPO第一股。2023年度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普洱茶”和“滇紅工夫茶”評估價值分別爲82.21億元和43.73億元,雲茶品牌矩陣已見雛形。
一朵雲花、一個雲果、一棵雲菜,雲南“土特產”不再“就農論農”,已延伸至加工分選、倉儲保鮮、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多個環節,逐步由單一農產品競爭走向現代產業鏈競爭。
特色規模排得上號,質量水平講得出口,品牌名頭拿得出手,多彩“雲品”已成爲越來越多消費者日常生活的理想選擇。據《2023年雲南農業農村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以來,雲南省的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肉牛等“綠色雲品”重點產業的綜合產值保持年均16%的增長率,雲南農產品出口連續多年居西部省區第一。
(九)萬途歸一,如何讓小農戶分享更多紅利?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對搶抓機遇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雲南而言,該如何完善群衆增收長效機制?
“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健全鄉村產業聯農帶農機制,讓‘小農戶’融入‘大產業’,讓‘大產業’進入‘大市場’,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衆。”雲南省政府黨組副書記王顯剛說。
圍繞這一思路,雲南各地有不少成功實踐。目前,正在全省推廣的普洱市孟連縣牛油果產業“334”利益分配機制便是典型之一。
近年來,孟連縣在全力推進牛油果產業發展過程中,探索建立了農戶以土地入股獲利30%,企業以技術和種苗入股獲利30%,國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體共同獲利40%的“334”聯農帶農利益分配機制,走出了一條產業富民路。
孟連縣芒信村牛油果種植基地是“334”聯農帶農利益分配機制的“發源地”。村民趙阿結說起牛油果時滿面笑容:“拿去年來說,土地入股分紅就賺了5萬多元。管理合作社1200多畝基地,一年下來管護費又有9萬多元。你說能不高興嗎!”
在紅河州蒙自市,當地探索形成藍莓銷售收入“622”分配機制,由龍頭企業負責種苗、技術、銷售;由集體公司出資爲農戶墊購苗木、改造大棚、建設灌溉設施;農戶成立家庭農場,負責種植、採摘等日常管理工作,最終藍莓銷售收入按農戶60%、村集體公司20%、龍頭企業20%比例分配。
如果說脫貧攻堅致力於消除絕對貧困,那么面對共同富裕的目標,工作重點則要瞄准發展問題。“強化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能力,毫無疑問是銜接段各項工作最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思澤表示。
2022年,雲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印發《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樹立一切爲了農民增收的“三農”工作導向,聚焦“1+10+3”重點產業,堅持就業增收,兌現就業政策、東西部勞務協作等幫扶措施。
目前,全省已扶持920個村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46個縣已制定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獎補方案,在全省推廣的“334”“622”模式正在各個農業產業中生根發芽。
仔細翻看雲南農民的產業增收账本,愈加厚實。2023年雲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1元,同比增長8%,高出全國0.3個百分點。
(十)至簡歸真,雲南實踐啓示幾何?
真重視,任務目標有落點。中國鄉村千差萬別,鄉村產業振興的方法路徑不盡相同,雲南對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視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而是烙印在認知裏、體現在行動中。雲南確定了“1+10+3”重點產業後,推行“一個產業一個工作組、一個專家組、一個三年行動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龍頭企業、一個調度機制”,總計出台17個政策文件,支持特色農業做大做強。
真投入,重點領域有保障。想讓“三農”工作真正有起色、見成效,沒有投入不行,投入少了還不行。雲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有優勢、有基礎,但要想真正把優勢變成勝勢,離不开真金白銀的投入。雲南每季度都召开“三農”重點工作調度會,兩年來全省農業領域財政投入1800多億元,並逐年增長。農業投資規模連續兩年保持全國第一,2023年佔全國比重達到14.9%。
真改革,難點破解有實招。“三農”發展要靠投入、要靠政策,但是從長遠來看,必須提升內生動力。雲南持續深化“三農”領域改革,通過科技賦能讓鄉村產業強起來,通過改革讓農村資源活起來,特別是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聯農帶農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把聯農帶農經營主體獎補等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的實際效果掛起鉤來,蹚出了一條產業強身、帶農致富的好路子。
真落實,蹄疾步穩有策略。有力有效推進產業發展,有了政策關鍵在落實。雲南持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着力解決誰來抓、怎么抓、抓什么的問題,壓實各方責任,扎扎實實抓落實。爲推進農業現代化,雲南緊抓經營主體,深入實施農業經營主體倍增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在實施新一輪補充耕地三年行動、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同時,持續推進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已成爲與東北大農業、江浙精細農業、京滬都市農業並列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又一典型模式。
從茫茫高原到崎嶇峽谷,從大江大河到深山密林,從古鎮村落到繁華都市,當高原特色農業產業融入現代生活理念,恰似“金風玉露一相逢”,爲“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橫空出圈擦亮了農業底色、提升了幸福成色。雲嶺大地,鋪展新卷,在新的時代坐標中,全力做好“兩山”轉化這篇大文章,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強力支撐下,闊步邁向現代化新徵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爲“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擦亮底色——雲南做強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十問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9513.html
相關閱讀:
- 今年秋糧旺季收購超1.6億噸,日均收購量超200萬噸——種糧賣得出 飯碗端得穩 2024-12-20
- 讓這片田野更加智慧 2024-12-20
- 洛川蘋果何以“長紅” 2024-12-20
- 新華社評論員:朝着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2024-12-20
- 農業農村部召开全國種業企業座談會 2024-12-20
- 農業農村部部署加強漁業、畜牧業安全生產工作 2024-12-20
- 黑龍江省新增2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2024-12-20
- 北京:“藝術鄉建”成就平谷“悠然南山”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