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四角酒來”,在宋代,四角酒是多少酒?

2024-07-14 20:03 admin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的一個時期。

在此基礎上,造酒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而隨之興起的酒文化更是豐富多彩。

宋人愛酒,宋朝的文人更是尤其愛酒,他們對酒的情有獨鐘也反映到了藝術創作層面上。

不朽的經典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中,作者更是以細膩生動的筆觸,描繪了英雄與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及舉杯酣飲中所體現的英雄氣概與精神內核。

譬如連飲十八碗酒過岡打虎的武松,在潯陽樓喝了一樽藍橋風月醉題反詩的宋江,在拳打鎮關西之前,魯智深也是與友人史進、李忠在酒肆把酒言歡,並出言囑咐小二“先打四角酒來。”

《水滸傳》中的酒,好像是一種人物性格的催化劑,使得故事情節高潮迭起,波瀾倍出。

那么,四角酒究竟幾斤幾兩?宋人又爲何如此重視在作品中對酒的呈現呢?

宋代酒業發展繁榮

展开全文

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中國人很從早便开始使用糧食釀酒,而釀酒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也催化着社會飲酒風氣的形成。

早在商周之後,王室間的飲酒作樂就已蔚然成風。

當時將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釀酒技術已經十分普遍,但珍貴的酒品一般只爲王室所有,不曾流入民間。

到了先秦時期,出現了用發酵的活性微生物直接釀酒的技藝,這也使得我國成爲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

漢代後,制曲技術進步,曲的種類增多也直接推動了酒的品種增加。

但受限於客觀條件,漢時評價酒之味道,主要以酒氣薄厚區分。

之後的魏晉時期,飲酒風氣更是在王室民間大興。

魏晉時,文人們更是樂於以縱情酒水來彰顯所謂的魏晉風度。

唐宋之時,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繁榮,除了糧食酒外,人們還开始嘗試釀造果酒與藥酒。

因此,唐人多以甘味,甜味評價口感。

而舉世聞名的白酒,便是從元朝蒸餾法釀制的燒酒發展而來的。

此時關於酒水的口感評價开始出現了後世熟悉的“辛”“烈”與“辣”等描述,這也預示着酒質的進一步升華與度數的提高。

明清之際,造酒業已經發展成熟,並逐漸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爲人人都可以接受的飲品。

對於一個以農爲本的國家而言,糧食便是政治、經濟生活,社會發展的立足之本。

而中國的酒,大多都是以糧食釀造,酒業取之於農業,表現出了極強的依附性,因此酒也就成爲了我國農業社會的一角縮影。

回到宋朝建立之際,由於當時社會發展平穩,統治者尤其重視糧食生產,稻麥二熟制的推廣使得宋朝糧食產量大增,出現了“蘇湖足,天下熟”的壯觀景象。

因此依賴農業的酒業自然也得到了保障。

由於宋朝商業手工業十分繁榮,出現了許多大型的商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們對飲酒的需求。

此外,軍隊也是飲酒的重要消費群體,而宋朝是歷史上有名的冗兵朝代,战事頗多,也因此推動了沿邊地區釀酒業的繁榮。

“夫酒者,國家之利源。”

自北宋建立之初,就從地方上設立了專門的酒務,管理賣酒,酒課等一些事務。

據記載,宋朝時酒的產量較之過去大大增加,酒息收益僅次於鹽息的,淨收入排行第二。

隨着酒類專賣制度的日趨成熟,朝廷爲多取酒利,大力支持酒在市場上的消費,這些同樣刺激了酒文化的發展。

釀造技藝的進步,使得宋朝酒精度數更高之於前朝,繼唐朝燒酒後,又發展出了蒸酒。

而酒水的品類花樣更是大大增多。

若是按照現代分類,酒水主要可分爲黃酒、果酒、配制酒與白酒四大類。

其中前三類都已經在宋朝時出現,並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在這樣種種影響下,宋朝酒業蓬勃發展,還出現了大量有關制曲釀酒工藝的專論。

譬如朱肱的《北山酒經》,一代文豪蘇軾的《東坡酒經》,竇子野的《酒譜》等等。

這些著作的出現也對宋朝的釀酒業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並惠及後世。

宋朝酒店頗多,種類劃分細致,有官營、民營、酒樓、酒肆等,酒店規模布局各有特點,營業時間亦是十分長,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天曉即入市。

如此發達的酒業,自然也促使了酒器的精細分化。

按飲酒目的來分,酒器主要分爲盛酒器,溫酒器與飲酒器。

酒器因量的大小而產生了角與碗,瓶與桶之區分。

角作爲酒樓中最常見的計量單位,代表體積大小。

《禮記》中記載:“四升曰角 。”若是按照漢制而論,一角等於四升。

而漢時一升約等於如今的200毫升上下,因此漢時飲酒一角,莫約是800毫升左右。

發展到宋朝,“升”的重量大小有所變化,一升接近於今天的650毫升左右。

因此魯智深豪邁的一句“先打四角酒來”,便是一人要了十升酒左右,喝到最後,也不能算是醉得不省人事。

如此酒量,真不是普通人能與之比擬的。

日常與文學中的酒文化現象

所謂酒文化,一般是指以酒爲內容但卻又超越了有關酒的具象描寫而上升到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

酒由於其特殊性質對人心理狀態的影響以及酒本身的社交功能,也使酒與生活方式密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當人們因情義相投,彼此惺惺相惜而決定結拜時,會則定良辰吉日,備好薄酒,將中指刺破,把血滴在酒中,攪拌均勻後按年紀大小分喝,以示此後患難與共。

這一習俗源於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因此人們在結拜完成後,一般會在關公像面前叩首,以示心誠。

而爲遠道而來的朋友、親人接風,或爲故交送別時,人們也會擺上酒宴,借酒展現情意深重。

接風之酒,喝的是重逢喜悅,而離別之酒,喝的則是不舍惜別。

士兵披掛戴甲臨行前,一般也要喝上一杯壯行酒,爲的是增加士氣,堅定信念。

據說勾踐曾在討伐吳國前,將美酒倒入小河之中,邀請軍民共飲,此舉大大鼓舞了當時的士兵,並促使他們取得了最後战爭的勝利。

可以說,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酒從上層獨享的聖物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們的日常飲食,交往宴請,酬謝饋禮,慶功祭奠等都離不开酒水,因此上至富貴階級,下到平民百姓,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會接觸到酒飲。

當然,飲酒不僅在民間大爲流行,在文人間可謂更甚。

對這些墨客文人而言,他們不僅可以在飲酒中追尋歡樂與感官刺激,更可以在此基礎上把情緒內化體現在文學作品之中,並借此展現對酒的鐘情。

古往今來,借酒抒懷的名人雅士數不勝數,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一杯付與羅浮春的蘇軾,對酒追歡莫負春的歐陽修……

酒因其特殊的性質,可以在短時間內使人的大腦皮質活躍,促使情緒與思維進入高度活躍的狀態,激發出內心深處的靈感,這也大大促進了酒在文學作品中的妙用。

以名著《水滸傳》爲例,酒便在全書中貫穿始終。其人物,無一不飲酒,其情節,無一不述酒。

全書共120回,但與酒相關的場景就高達600多處。其中大體涉及了酒的種類、器皿、飲酒習俗與酒餚等等,可謂是一場酒文化的盛宴。

其故事起承轉合也多與飲酒有關,整個故事便就是從魯智深與史進李忠三人飲酒开始,到第二天魯智深揮拳打死鎮關西爲止。

若不是三人前日坐在一起飲酒,就不會在醉眼朦朧間看到金家婦女受惡霸鎮關西欺凌的場景,從而引起魯智深的憤怒。

他的情緒也在酒精的作用下進一步放大,因此也導致了他第二天難以忍耐地出門伸張正義。

其實,一开始魯智深並不一定有取了鎮關西性命的打算。

他的所作所爲只是爲了教訓這個惡棍,替天行道,最後才在盛怒下因失手打死了鎮關西。而這也導致了他被迫辭官,流亡一生的开始。

可以說,他的命運由幾角酒开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折,並最終由一位封建社會的下層官僚變成了落草梁山的起義軍領袖之一。

而飽受官場壓迫的宋江,由於長期受到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薰陶,因此他雖然精神痛苦,但卻喪失了反抗意識。

而正是一杯烈酒,才給了他情緒抒放的機會,使他趁着醉意在壁上題寫反詩,並最終在復雜社會環境的壓迫下無奈走上了造反之路。

更進一步說,作者施耐庵是以《水滸傳》中的酒飲爲引,借此在它身上附加了許多社會、道德與精神層面的意義,使酒從一種客觀的存在,變爲一種文化的象徵。

正是借酒,施耐庵才得以喚醒這些角色內心深處的反抗精神,強化了他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情緒,並最終推動他們邁出了向命運挑战的第一步。

結語

縱觀我國古代,酒被戲稱是“忘憂物”,更被人們贊爲是“天之美祿”。

酒,作爲一種特殊的飲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扮演了極爲重要的角色,以其爲基礎衍生出的酒文化,更是滲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而今中國的酒文化,有一大部分是對宋時酒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部《水滸傳》,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北宋時期酒文化教科書般的存在。

其中對於酒文化的展現,是這些梁山好漢們精、氣、神的凝結,是中國儒家文化中“仁”的部分與俗世文化中“俠義”的完美結合。

如今的中國,酒文化的內核比起宋代時期更加豐富與燦爛,以此衍生的文藝作品更是百花齊放。

但不得不提的是,社會上還是存在一些不良的酒桌風氣與過度酗酒的陋習。

對現代人而言,隨着產業的日臻完善,酒變成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日常飲品,其種類選擇更是多不勝數。但切忌,飲酒要適度,不要讓愛好變成不良嗜好。

請大家一道行動起來,建設健康的酒文化,助力於提升酒文化的品味,繼承中華酒文化中的和諧性與禮儀性,細細體會蕴含其中的千年傳承韻味。

參考文獻:

[1] 宋國慶,楊麗麗 ,試析《水滸傳》中酒文化及其審美價值[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04):87-89.

[2]陳豔飛,宋朝釀酒業及酒文化探析[J]華中人文論叢,2013(06).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先打四角酒來”,在宋代,四角酒是多少酒?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513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