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美酒光輝燦爛的歷史

2024-06-23 08:02 admin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這首膾炙人口的七絕詩《客中行》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手。不僅寫出了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美酒的色、香、味,也寫出了詩人爲之陶醉、傾倒的上佳享受與絕妙感覺。

蘭陵美酒是介於白酒與黃酒之間的中國復合型酒類的典型代表,自古至今以黍米、鬱金、大棗爲基本原料釀造,且全國獨家,是中華民族酒文化的一個獨立源頭。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看到蘭陵人敢愛敢恨、重情重義,做爲一種褒揚與鼓勵,就派小女“美玖”把天庭瓊漿玉液的釀造之法傳授給蘭陵人,這散發着“鬱金之香”、閃爍着“琥珀之光”的蘭陵美酒就此流傳百代。

據文獻記載,蘭陵美酒源於夏代少康中興之時。少康是夏禹的六世孫,他恢復夏的統治後,分封其小兒子曲烈到繒地(今蘭陵縣向城鎮鄫國故城,周朝建立後,部落方國繒國因受周公之封成爲諸侯之國的子爵國——鄫子國。鄫國故城南距蘭陵古城20千米)擔任首領。少康是釀酒祖師爺杜康的原名,他的兒子曲烈也深得家傳,名字裏面的“曲”是釀酒所用的酵母菌——“麯”的簡寫,“烈”是說他釀出的味道醇正濃烈。醇正濃烈是好酒(美酒)的突出特徵之一。曲烈之所以能釀造出味道美好的酒品,主要得益於所生產的黑黍子與呈弱鹼性的地下水。黑黍子是古代釀酒的最佳原料,它的別名叫“秬”,是古代谷物豐收的象徵,所以黑黍子又叫“嘉谷”,至今仍是釀造蘭陵美酒的基本原料。弱鹼性地下水是抑制酒(乙醇)向醋(乙酸)轉化的天然逆轉劑。故,明代醫學泰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道:“蘭陵美酒,清香遠達,色復金黃,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幹,不作瀉,其水稱之重於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飲入藥懼良。”

到了商周時期,繒國(鄫國)所生產的酒品成爲王室貴族的專用酒品,所以,商代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有“鬱鬯”、“秬鬯”的記述。正因如此,繒國的人們就給釀造“秬鬯之酒”的地方取了個“嘉谷”的名字。

公元前600年前後,魯宣公把“嘉谷”之地賜給國相季孫行父(即後世所稱季文子,有“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府無金玉”、“三思而後行”之譽)作爲食邑,並在此建立城邑——次室邑。由於季文子治理有方,次室的釀酒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各國商人競相來此交換。歸隱江湖的範蠡爲此往來於陶朱、次室之間從事販賣“秬鬯”之酒的生意,大發財源。

战國後期,次室之地被楚國佔領,爲寄托“香草美人”的“君子之志”改次室爲蘭陵。公元前255-前238年間,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應楚相黃歇之邀兩任蘭陵令。荀子任內糧食連年豐收,並且實行免徵工商關稅的經濟政策,酒產量大增,成爲暢銷天下的名品。應衆人之邀,荀子還爲“秬鬯之酒”起了個名副其實的新名字——“蘭陵美酒”。秦漢之際的道家人物安期生經不住蘭陵美酒的誘惑,喬裝打扮後,拿着所謂的“不老仙藥”到蘭陵換酒喝。

漢朝的締造者劉邦的老家沛縣離蘭陵非常近,發跡以前天天抱着酒碗不放,到了“鴻門宴”與衣錦還鄉高唱大風歌時喝的也是蘭陵美酒,當了皇帝後也沒把蘭陵美酒忘記,並下令皇家貴族一起與他分享。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劉邦的侄孫楚王劉戊參與“七王之亂”,兵敗後自殺身死,漢景帝下令仍以王侯之禮葬於彭城獅子山(今江蘇省徐州獅子山)。這位王爺的陪葬物品之中就有兩壇蘭陵美酒。1995年秋,在獅子山楚王墓的發掘過程中,這兩壇泥封上印有“蘭陵貢酒”“蘭陵丞印”“蘭陵之印”戳記的、保存完整無缺的蘭陵美酒,在沉埋2148年後被發掘出土,重新面世。經專家鑑定,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直接印有貢酒名稱的酒品,成爲中國199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之首。“先有蘭陵酒,後有酒文明”因此成爲一個顛撲不破的優雅命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蘭陵美酒光輝燦爛的歷史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304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