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巴菲特投資日本商社

2024-05-08 08:18 道說區塊鏈


來源:道說區塊鏈

北京時間5月4日,巴菲特帶着兩位新領導舉行了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线下股東大會。

和往年不同的是,這次大會似乎特別吸引自媒體的注意,很多自媒體們除了在網上轉發來自現場的視頻更是點評了巴菲特近年的一些投資案例。

在這些投資案例中,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是2019/2020年巴菲特對日本商社的投資。

根據巴菲特的老搭檔芒格生前的回憶以及市場公开的資料,巴菲特在日本的投資大概是按以下方式進行的。

巴菲特以美元存單爲抵押,以0.5%的市場利率(十年期利率)借入日元(網上也有數據說巴菲特借入日元的利率只有不到0.2%)。

巴菲特买入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分別是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和丸紅。

巴菲特借入日元時,美元兌日元的匯率大概是1美元兌110日元。截至寫稿時爲止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爲1美元兌150日元。

巴菲特买入五大商社(三井、三菱、住友、伊藤忠、丸紅)的股票時,它們的股價大概是1900日元、1700日元、900日元、2200日元、700日元。截至寫稿時爲止,五大商社的股價大概是7600日元、3500日元、4300日元、7300日元、2900美元。

從收益的角度看,五大商社的股票以日元計價,漲幅最少2倍(三菱),最多接近5倍(住友)。

假如巴菲特選擇用美元還款(當然巴菲特不需要這么做),則當年用以1美元借來的款,現在因爲日元的貶值只需要還0.73美元。

對這個典型的投資案例,網上有下面幾種很流行的觀點:

巴菲特收割了日本。

巴菲特重倉日本。

巴菲特無本萬利。

說巴菲特收割了日本,聽上去好像是趁火打劫一樣。

但實際上巴菲特的操作都是在公开市場進行的,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或者強迫操作。他的那些操作除了以美元存單爲抵押借出日元或許需要一定的門檻之外,其它的操作都沒有門檻,任何一個可以在國際市場自由投資的投資者都可以進行。

即便是以美元存單爲抵押借出日元,這個操作全球數不勝數的大機構都可以完成,所以這對大機構而言,也不是什么難事。

如果這也算收割,很多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都可以去“收割”日本,可有多少人去真實地操作了呢?

說巴菲特重倉日本,這也是誇張了。

以網上公开的數據來看,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巴菲特持倉的資產總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其持有的日本五大商社股票的市值爲2.9萬億日元,折合美元大概爲200億美元。這個持倉只不過是他總持倉的2%。

這能算“重倉”?充其量只是巴菲特的一筆小投資而已。

這就好比我們在加密資產配置中,拿2%的資金买一個幣,恐怕沒人會認爲這是一筆重倉的投資吧?

說巴菲特無本萬利,從結果看,似乎是這樣---他用借來的錢進行投資,最後獲得的收益不僅還本金綽綽有余,還額外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但在我看來,當時他之所以用美元抵押去借日元而不是直接用美元去投資更多地是爲了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並非一开始就謀劃好了這筆無本萬利的投資。

所以市面上的很多觀點多有譁衆取寵的味道。

我認爲這筆投資實際上是巴菲特又一筆價值投資的典型。

日本的這五大商社在海外擁有龐大的資產,在日本國內則幾乎控制了日本商業流通的各個領域。按照巴菲特的評價標准,它們是毫無疑問的壟斷企業。

這五大商社每年分發的股息都有將近5%,能爲股東帶來非常穩定的現金流。它們像極了爲巴菲特源源不斷提供現金流支撐他持續投資的保險公司一樣。

此外,只要這五大商社的股價不持續跌落得太低,每年5%的股息足以覆蓋他每年0.5%的借貸利率。

所以從多方面看,日本的五大商社在當年都屬相當有價值的好公司。

最後,最符合老先生胃口的是:日本股市經過將近30年的去泡沫,五大商社的股票已經沒有太多的水分了,它們的價格明顯處於低估的位置。

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买入好公司,這就是老先生一貫的風格和操作。

當我最早審視這個案例的時候有一點不太明白:

老先生曾經在多個場合強調,投資者不要大舉借貸進行投資。

但在這個案例中,老先生借貸了,雖然借貸的金額不多,完全屬於風險可控的範圍之內,我能夠理解。但我還是好奇,老先生這個借貸投資的操作到底是出於什么心態和原因?

後來在芒格的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芒格在回答一位投資者對巴菲特某次比較奇怪的投資操作時笑着說,(大意是)巴菲特有時候也會心血來潮地玩些小遊戲。

讀到這句話我明白了:這就好比平時投資者嚴肅認真地投資,可到了周末爲了放松一下,偶爾也會去賭場玩一把。可這樣的投資者絕不會把賭場的遊戲當作嚴肅認真的投資。

可即便是一個遊戲,巴菲特在日本的這筆投資依舊貫徹了他價值投資的經典操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解讀巴菲特投資日本商社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980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