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談《醬園弄》布景:在市區街頭還原老上海,實現了電影人不敢做的夢

2024-04-01 08:00 admin


(來源:澎湃新聞)

“從2004年我在上海拍《如果愛》到今年拍完《醬園弄》,整整二十年。再次回到上海拍戲,我找到了無限的創作靈感和思路。對上海,無論是上一輩的感情,還是這一輩的感覺,從審美到人文,都覺得非常非常有感覺。”

3月31日,陳可辛出席第十二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並作主旨演講。 上海虹口 圖

3月31日,第十二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在上海虹口北外灘舉行,華語影視導演陳可辛作主旨演講,分享了他與上海的淵源、對電影文化的未來展望,“我想通過上海這座城市找到切入點去說好中國的故事。”

《醬園弄》之外的上海情緣

今年年初,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醬園弄》在虹口區乍浦路(武進路-海寧路段)造景拍攝,做舊的牆體、老式的招牌、復古的海報讓人仿佛穿越回老上海,前往拍照打卡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也激起了人們對於城市更新的討論。

1月6日,電影《醬園弄》在乍浦路造景施工,許多人前往打卡。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攝

展开全文

陳可辛說,《醬園弄》的拍攝得到了上海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虹口區政府的支持。“我必須衷心地謝謝虹口區,給我們實現了所有電影人都不敢做的夢,我們能在市中心丁字路口跟兩條街還原了1945年老上海的面貌,這種事情是聞所未聞的。不管是在上海、在中國、在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很難在市中心給一部電影去拍戲,而且還原面貌。”

電影《醬園弄》已於三周前殺青。而追溯起陳可辛和上海的淵源,他回到內地拍攝的首部電影《如果愛》也是在上海,如今整整20年過去了。

拍攝《醬園弄》期間,陳可辛每天戴着父親的手表,而父親已經在去年逝世。“爲什么要戴他的手表呢?因爲我戴着他的手表就感覺他陪着我拍戲。以前我每拍一部電影,他都會在我身邊看着我拍戲,他也是一位導演,一位編劇。”陳可辛說,父親最應該坐在他身邊看他拍戲的一部電影就是《醬園弄》,因爲老上海是父親最愛的、夢想的地方。

“我小時候常聽他說,他少年時的夢想就是石庫門、亭子間、弄堂、寫東西,做個窮作家,這就是他最大的夢想,他的偶像是魯迅、沈從文、徐志摩。但是他一直沒有機會在這個城市生活,也沒有機會經歷那個年代的上海。”他說。

陳可辛的父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從泰國回國的愛國華僑,在北京相識。作爲華僑第二代,近些年陳可辛常常在曼谷、香港、上海、北京遊走。“我一生漂泊,使我拍的電影無論在講普通人的情愛還是離散,背後都多了一點關於此處和彼處的困惑。”

好的電影需要讓更多人共情

在香港、北京、廣州、上海,陳可辛拍攝過很多美麗的場景、很多好看的老建築,但他直言,“很多地方因爲城市的發展都得拆掉,在我這三四十年的電影生涯中(拆掉)”。

陳可辛說,站在經濟和城市發展的角度,他可以理解,“有些東西確實不只是美不美、好不好看,其實它被拆掉無可避免。但是我覺得沒關系,因爲我的電影拍下來了,別人的電影也拍下來了,這些地方都留下了。”有時候,他半夜會在家裏翻看自己的老片子,看到很多很懷念、但是已經不在的地方。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只把一個建築、一個地方留下來,還能把時代的面貌,從社會、人文到生活習慣一一記錄下來。”陳可辛說。

他認爲,一部好的電影應該有人類共通點,能與之共情的不只是拍攝地的人。比如在上海拍戲,應該能共情到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因爲人類在生活中摸爬滾打會碰到的問題都很相似,無論地域。

從2004年《如果愛》到2024年《醬園弄》,跨越20年,上海依舊帶給陳可辛豐富的創作靈感和思路。他想通過上海找到切入點去說好中國故事,而這些故事從審美到人文都有些全世界共通的點。

“作爲電影人,專心在自己熱愛的地方、爲熱愛的題材去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表達真善美的情感,也許這就是我的工作。”陳可辛說,20歲進入電影行業,剛剛過了60歲,他還想拍20年電影,“在這裏我冒昧地借一下觀察者網的主旨‘中國關懷,全球視野’,我希望未來的20年能把這個事做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陳可辛談《醬園弄》布景:在市區街頭還原老上海,實現了電影人不敢做的夢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270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