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拍成這樣,觀衆會罵娘?
2023-11-12 08:00 admin
沒人想到,2023年會是國產劇集體爆發的一年。
截至目前,豆瓣評分上8.0分的劇,多達21部。
《狂飆》是全年第一爆款劇,豆瓣評分8.5分。
但評分排在它前面的劇多達6部,分別是《漫長的季節》《三體》《去有風的地方》《古相思曲》《破事精英2》《曾少年之小時候》。
這些劇除了口碑好外,題材也百花齊放。
犯罪、科幻、古偶、情景喜劇、諜战、年代、刑偵,全部囊括。
但這些類型劇越是熱鬧,就越顯得一個題材越是落寞。
這就是歷史劇。
20多年前,歷史劇是電視劇陣營中的排頭兵。
當時,央視每年都會推出一部开年大劇,其中歷史劇的佔比極高,創造了不少收視神話。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都是那個年代的產物,而且部部經典。
但2010年後,歷史劇的創作,突然進入了枯竭期。
認真回想一下,我們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沒再見過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正劇了。
如今,歷史劇處境有多難,我們看看央視最近播出的《丁寶楨》就一目了然了。
這部歷史劇講述了晚清名臣丁寶楨的一生,早在2019年9月就拍攝完畢了,本計劃於2020年和觀衆見面。
結果因爲某劣跡藝人參演,殺青後一直被雪藏,直到不久前才正式登陸央視八套。
這部劇最初版本是36集,但實際播出版已經刪減到了27集,而且是每晚4集連播。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部劇就是用來填補空缺的,一部好好的歷史劇,已經被剪得支離破碎了。
無獨有偶。
5年前張涵予、李雪健主演的大型歷史劇《天下長安》,原本要在當年登陸央視。
結果因爲不明原因臨時撤檔,至今未見天日。
遭遇《天下長安》相同變故的,也不止一部。
比如趙麗穎熒屏處女作《南越王》,段奕宏主演的《謀聖鬼谷子》,還有張若昀主演的《霍去病傳奇》。
久而久之,歷史劇甚至成了一門“玄學”。
要么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播出。
即使播出了,哪怕口碑極佳,熱度也不高。
所有人都在疑問,曾經全民追捧的收視扛把子,爲何如今卻慘淡至此?
誰又該爲歷史劇的“衰敗”負責?
01、
什么是歷史劇?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得說回答,到底什么是歷史劇。
很多人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覺得歷史劇,就是古裝劇。
按照這個標准,《還珠格格》《武林外傳》《甄嬛傳》甚至《陳情令》都算歷史劇了。
顯然並不是。
歷史劇的形式有很多,但有一個鐵的標准:一定是要聚焦真實的人物和事件。
真實就是它的基本色。
但人性是復雜的,要做到真實這一點並不容易。
比如明成祖朱棣。
他修了《永樂大典》,南徵北战創造了永樂盛世,但他曾經爲奪皇位,也逼死了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
他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皇帝。
比如明英宗朱祁鎮。
他待人寬厚,對身邊的人都很仁慈,甚至淪爲俘虜後,連敵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徵服。
但他信任太監王振,一手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差點葬送在他手裏。
他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比如我們熟悉的戚繼光。
他是著名的抗倭英雄,但同時他中飽私囊,拉幫結派。
還有明朝權相張居正。
他推行改革,但執政時期大搞一言堂,死後毀譽參半。
這些真實感是大部分電視劇不敢觸碰的,歷史劇承擔了這樣的重任。
所以,歷史劇是敢於直面並揭示人性的復雜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講述時代的榮辱興衰。
而傳統古裝劇呢,不過是借了一塊兒古裝的幕布,讓一大波活躍在時尚前沿的帥哥美女換身行頭,把演過無數遍的無腦愛情與廉價倫理,再演無數遍罷了。
這就是歷史劇和古裝劇,最大的區別。
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是:
看古裝劇,你能一眼看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看歷史劇,你會感覺到盤根錯節,正邪難辨。
遺憾的是,電視劇本身是通俗的,要兼容各類觀衆,所以電視劇的信息量只能承受這么大。
我們小時候追劇,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部劇播了一半,你才开始追,身邊的人只要告訴你,這裏面誰是好人,誰是壞蛋,誰和誰談戀愛,只需要10分鐘你就可以進入劇情。
所以悲觀地說,真實的歷史呈現和消遣用的電視劇,本來就是很難兼容的。
觀衆很難做到一邊娛樂,一邊接受歷史劇裏的微言大義。
歷史劇本來就是電視劇陣營裏的“奇葩”,對待它,大多數觀衆是出於“葉公好龍”的心態。
比如豆瓣第一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在網上被譽爲神作。
但2007年在湖南衛視首播時收視慘淡,芒果台不得不改變策略,次年拍攝了《一起來看流星雨》,從此在“快樂中國”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比如豆瓣第二歷史劇《走向共和》因爲美化李鴻章,呈現歷史事件有爭議,开播不久即遭禁播,在網上至今很難找到資源。
它的好口碑依舊只是存活在傳說之中。
哪怕是前年的《覺醒年代》,時代進步了,觀衆審美上來了,开播後很快被識貨的網友封神,豆瓣評分高達9.3分。
可它實際的播放量其實並不高。
編劇汪海林就透露,這部劇別說盈利了,甚至沒法回本。
02、
國產歷史劇的起伏,存在“三大命門”
所以問題到這裏就變成了——
爲啥歷史劇是個“奇葩”,卻能風靡一時,現在爲啥又萎靡不振?
背後有三個原因。
其一,曾經的歷史劇,喫了時代紅利。
過去2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以2008年爲節點,我們一直朝着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飛奔。
在大國心態的感召下,國民喜歡宏大敘事的東西。
而歷史劇多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剛好和時代相呼應。
據說當年《雍正王朝》播出時,各單位各機關的人員接到通知按時按點觀看這部劇,歷史劇是當時國家意識形態的一種體現。
這一點,從電視劇名就能看出來。
《貞觀之治》《雍正王朝》《漢武大帝》……
關鍵詞都是“王朝”、“大”、“天子”,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態。
最火的歷史劇《康熙王朝》裏有兩首主題曲。
一首是《向天再借五百年》,歌詞裏唱道:“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一首是《大男人》,歌詞裏唱道:“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說。”
歌詞也清一色的高大上。
聯想當時中國申奧成功,加入WTO,進入世界杯。
這些以帝王生平爲藍本的歷史劇,就是國民心態的投射:渴望被世界認可,找回天朝上國的榮光。
但是2008年之後,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經濟放緩,國民心態也變了。
相比於虛無縹緲的時代興衰,大家更關心真實可感的個體悲歡。
這時候艱深晦澀的歷史劇,自然就沒有市場了。
從劇名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歷史劇“變小”了。
《XX王朝》變成了《XX傳》,一個王朝變成了人物小傳;
《大秦帝國》變成了《大秦賦》;
其他的帝王故事,也被冠上了《山河月明》《清平樂》《上陽賦》《大明風華》這種帶有小資文藝風的詞牌名。
過去恢弘氣勢沒有了,這種有意的縮小,就是印證了時代的發展。
其二,創作者心態變了。
豆瓣網友對過去的歷史劇有一句精准的評價:
“那些劇就是舊體制下,一批文人強行以超出大衆水平的審美拍出來的。”
此言非虛。
那時候的創作者還身居高位,編劇導演還帶着一點文藝的清高勁兒。
比如2005年,胡戈把陳凱歌的《無極》改編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種二創現在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徹底激怒了陳凱歌。
孰是孰非不做評價,但側面說明了當時的影視創作者,還帶着強烈的“精英思維”。
他們在創作時潛意識裏要求自己寫出高級的東西,這對於歷史劇的創作是有好處的。
以《大宅門》爲例,這甚至都不是簡單的電視劇創作,而是根據導演郭寶昌的真實經歷改編,是他一生的血淚史。
陳寶國爲拍攝它賣掉房子,劉佩琦爲拍攝它沒見到自己父親最後一面,陳凱歌、張藝謀、姜文等人甘當龍套。
一批有情懷的創作者,共同打磨出了這部精品。
這是那個年代特定的產物,不可復制。
到了現在,影視劇創作已經完全草根化,主演的權力被放大,編劇的地位被壓縮。
一大堆草根編劇,喫着盒飯,坐在北京陰冷的出租屋裏寫劇本,你能指望他們寫出歷史劇這種高級的東西?
就算能寫出來,也是出力不討好。
你翻閱書籍,引經據典,想寫出一部宏大的歷史劇,另一邊別人拉倆小鮮肉,輕輕松松整出來一個古偶劇。
你的付出是別人的十倍,播放量卻是人家的零頭。
這種虧本买賣誰去幹?
真正有能力的人看不慣,拍屁股走人了。
而留下來的在創作時也是捉襟見肘,要寫出人物的真實性,就必須寫出壞的一面。
但互聯網思維告訴我們,這么寫主角的人設就崩塌了,不討喜了。
主角可以白裏帶點灰,但絕不能帶着黑。
故事是短平快了,主角是模式化了,但歷史劇的復雜性,就拍不出來了。
我們這幾年看的所謂的歷史劇,如《大明風華》《皓鑭傳》《大宋宮詞》,甚至是口碑爆棚的《琅琊榜》,本質上都是換皮古裝劇。
劇裏的人性點到爲止,權謀淺嘗輒止,主菜還是更通俗易懂的愛情戲和宮鬥戲。
觀衆看得最多的是濾鏡下的貌美膚白,傳統歷史劇裏的古樸厚重,已經蕩然無存。
其三,觀衆的審美趣味多了。
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經濟學家約翰·納什,有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理論。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有時候選擇多了,未必是好事。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歷史劇的受衆。
過去我們觀看電視劇的選擇有限,基本只能看央視和地方衛視的黃金強檔。
那時候電視台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再加上那個年代電視台的人往往都是精英,他們選片時是引領着觀衆的審美走的,我們也得以看到了很多精品歷史劇。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1998年,時任央視台長楊偉光拍板,以2600萬的高價,买下了胡玫拍攝的《雍正王朝》。
他後來形容道,自己當時心裏也沒底,260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不能順利播出,或者收視不好,就是嚴重失職。
不過次年這部劇播出後,迅速徵服了觀衆,創下了16.7%的收視紀錄,首輪廣告收入就超過了6000萬。
但如果當時不是楊偉光慧眼如炬,沒有央視這樣的收視霸主背書,《雍正王朝》可能又會變成另一部《大明王朝1566》。
再看現在,每個月推出的電視劇有好幾部,能電視上看,能網絡看,能二倍速看,還能二刷三刷。
觀衆拿回了選擇權,但卻失去了審美嗅覺,反而看不到優秀的歷史劇了。
不是不存在,是大數據,是你的惰性,讓你看不到。
因爲看歷史劇,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請,把一部優秀的歷史劇丟進國產劇的汪洋大海裏,它迅速被短平快的快餐劇稀釋了。
即使你是歷史愛好者,當你習慣了刷短視頻後,讓你再啃一部歷史劇,你寧可看那些三分鐘講解。
別不服,我們觀衆就是典型的“嘴上說要,身體卻很誠實”。
當年《大話西遊》在網上被吹成神,無數人留言如果這部電影再在電影院上映,票房絕對20億起步。
結果片方信了網友的鬼話。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上映2次,票房只有1500萬,《大聖娶親》上映3次票房1.86億,根本沒有傳說的那么神。
同樣的道理,現在觀衆一直吐槽現在的古裝劇有多么低幼,想要純粹的歷史劇。
但你再拍出一部《大明王朝1566》,播放量還是會遇冷,沉默的大多數依舊不喜歡看。
觀衆不愛看了,創作者不愿寫了,時代不需要了,歷史劇必然衰落了。
03、
雖然難走,但歷史劇依然還有“三條路”,這樣拍,觀衆不會罵娘
但衰落不代表衰亡。
歷史劇的體量小了,依然有固定的擁躉,好的歷史劇依然是剛需。
如何拍好這個時代的歷史劇,皮哥同樣總結了三點。
其一,婉轉迂回,見微知著。
現在的觀衆已經厭倦了帝王視角講歷史,那不如深入到田間地頭,將視角對准三教九流、地皮青蛇、販夫走卒,倒家裨客,用小人物的悲觀,來反映大時代的變遷。
比如今年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劇如起名,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觀看,別有一番趣味。
這部劇講述的是明朝隆慶年間的故事,如果按照傳統歷史劇的拍法,一定是通過張居正、徐階、高拱神仙鬥法來反映出晚明的社會弊病。
但是這部劇從徽州一個小小的絲絹案入手,窺一斑而見全豹,展現了當時的社會問題積重難返。
拋下厚重的歷史枷鎖,歷史劇變輕盈了。
還有最近的《繁城之下》,講的是萬歷年間的故事。
按照傳統歷史劇的拍法,一定是講萬歷皇帝如何放飛自我,社會如何腐化墮落。
但這部劇從一起殺人案入手,通過案件的偵破,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在繁城之下,是如何的破敗不堪。
歷史劇是異化了,但也變得親和力十足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頌文和白百何即將开拍的《清明上河圖密碼》。
表面上講述的是北宋宣和年間的一位神探屢破奇案的故事,但實際上的底子是靖康之難。
這是張頌文《狂飆》之後首部主演的電視劇,他能選擇這部劇,足以說明該劇的切入點很巧妙。
總之,相比於過去歷史劇的“正面強攻”,現在的觀衆更需要的是“婉轉迂回”和“見微知著”。
其二,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項羽路上見了秦始皇,悄聲和同伴說:“彼可取而代之。”
司馬遷沒有在事發現場,卻寫出了這樣的話,這叫做“小事不拘”。
這句話很可能是杜撰的,但讀者卻很信服,因爲它符合項羽的性格,這叫做“大事不虛”。
這八個字可以用來研究歷史,也應當用來拍歷史劇。
正面例子就是《大明王朝1566》。
這部劇剛开始講的“改稻爲桑”的故事,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它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但符合歷史的邏輯,通過這個虛構的事件,觀衆能感受到各方勢力間的博弈。
這個小事件的“不拘”,成就了權謀鬥爭的“不虛”。
反面例子是《康熙王朝》。
這部劇當年熱度極高,完整反映了康熙的一生。
從擒鰲拜,到對付朱三太子,再到平三番,徵討噶爾丹,每個關鍵事件都有呈現。
創作者確實做到了“小事也拘着”。
但這些小事兒,湊近了看,卻是千瘡百孔。
康熙皇帝對付這些敵人,就是打怪升級的模式。
觀衆只看到了主角光環,沒看到復雜的人性,這和爽文套路沒有任何區別。
他身邊的人物,皇後、容妃、蘇麻喇姑、寶日龍梅等人,如同排着隊等他來愛。
特別是一句“寶日啊,你強暴了朕”讓人大跌眼鏡。
當年的觀衆第一次見這樣的爽劇,看得是如癡如醉。
但爽過之後,康熙本人的面容依舊是模糊的。
小事兒是拘着了,但大事兒也虛了。
現在的觀衆,早就被鋪天蓋地的爽文、爽劇、小視頻喂得飽飽的,再面對這部古早爽劇,已經吞咽不下了。
對比來看,當年《康熙王朝》這種僞歷史劇的討論度,要比《雍正王朝》這種嚴肅歷史劇高很多。
但現在我們通過視頻平台就能發現,熱度已經反過來了。
這也提醒現在的創作者,要想寫出有生命力的歷史劇,不能再照本宣科復制歷史了,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內大膽創作。
重要的是歷史的邏輯性,而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
其三,立意深遠,悲天憫人。
看了第二條,有人或許會說,按照這個標准,金庸電視劇似乎也算歷史劇。
金庸小說也是按照歷史的框架寫的,刀光劍影是虛構,但歷史的走向是真實的。
這不就是所謂的小事不拘,大事不虛嗎?
這就涉及到了第三點。
金庸也好,古龍也罷,或者說所有的武俠小說,最後的主題都是“俠之大者,爲國爲民”,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牛皮吹得再大,本質上還是俠客精神,關注的是個體命運。
而歷史劇,看到的是天下蒼生。
十多年前,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走紅,他接受了央視採訪。
有讀者提問,爲啥你的書前面寫着挺幽默,後面越來越不好玩了?
當年明月回答,因爲真實的歷史本身就是悲劇的。
一個王朝前期再繁華,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滅亡,這樣的故事怎么可能幽默?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歷史劇的創作。
我們常說以史爲鑑,一部歷史劇一定是揭示人性的殘酷和社會現實的,它的主題不可能輕松,它的厚重感,就來自於這種無法抹掉的悲劇底色。
如果你看一部歷史劇,覺得輕松好玩,快意恩仇,那對不起,這絕不是歷史劇。
真正的歷史劇,一定是給人沉甸甸的思考的。
沒看《大明王朝1566》,你或許覺得當皇帝,當大臣很好玩。
但看了這部劇,你發現嘉靖皇帝、張居正、海瑞、甚至是嚴嵩,他們本身沒有對錯,他們不過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粒粒棋子,看似權傾天下,其實身不由己。
沒看《走向共和》,你在課本上粗略了解那段歷史,或許書本裏的那些人怎么個個是賤骨頭,簡直就是民族敗類。
但看了這部劇,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沒有對錯,我們之所以豁達,是因爲站在了上帝視角。
北宋的張載寫過《橫渠四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开太平。”
創作者寫歷史劇,一定要擁有這樣的大格局,觀衆看歷史劇,一定能看出背後的菩薩心腸。
所以,歷史劇的故事可大可小,情節可真可假,但最後的立意一定是高於其他類型劇的。
這是套在它身上的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歷史劇這樣拍,觀衆才不會罵娘。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其說歷史劇衰落了,不如說當年它喫了時代紅利,現在回到了它應有的地位。
在電視劇範疇,歷史劇注定是小衆的狂歡,不太可能成爲年度爆款。
去年播出的《天下長河》,也證明了這一點。
影視劇創作者要做的是明晰歷史劇和古裝劇的分界线,然後在歷史劇的一畝三分地裏順應時代辛勤耕耘,最終結出真正的碩果。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歷史,我們的電視劇也不能沒有歷史劇。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歷史劇”拍成這樣,觀衆會罵娘?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15265.html
相關閱讀:
- 帝卡姆環球嚴選,推動中國零食行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2024-12-22
- 柔軟香甜的糯米粉蛋糕詳細教程 2024-12-22
- 早安語錄正能量句子!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2024-12-22
- 70歲後的老人,多喫這3種零食,或可降低心髒病風險,提高免疫力 2024-12-22
- 冬至送溫暖 和諧鄰裏情——青秀區开展冬至主題活動 2024-12-22
- 這一碗江西芋餃的含金量誰懂啊 ,終於喫上了日思夜想的餃子! 2024-12-22
- 冬菜上新!長寧這些社區食堂推出“明星”菜品 2024-12-22
- 五花肉的正確做法,這些你知道嗎? 202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