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打造丘陵山地農業科技樣板

2023-08-31 20:11 admin


寬敞高大的雙層智能大棚內,蔬菜生長整齊有序;智能化養蠶基地,蠶寶寶們全程由機器人自動喂養……近日,記者來到重慶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行走在這裏的田頭地頭,處處感受到了蓬勃的科技感。

自2015年由科技部批准設立以來,重慶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激活創新引擎,提升產業能級,集聚創新要素,優化產業功能布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壯大主導產業,推動現代農業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發展,構建具有代表性和示範意義的丘陵地區生態農業產業體系。2022年,園區實現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同比增長7.2%。

智慧農業種地不再靠天喫飯  

在園區聖水湖蔬菜基地,重慶奉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大棚比一般的大棚寬敞高大,而且是雙層結構。大棚裏道路寬敞平整,菜地整齊幹淨,棚內懸掛着金屬杆,特制的繩子有序地固定其中,牽引着番茄、茄子等蔬菜筆直生長。

“這是我們自己發明的雙層智能大棚。它有效解決了西南片區低溫寡照的痛點,且產量比一般大棚提高了2到3倍。”四川奉民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建平介紹,大棚有低能耗的保溫和降溫功能,由鋼結構系統、覆蓋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綠色防控系統、智能管控系統等五大系統構成。

大棚的兩層拱頂,在保證高透光率的同時起到良好的保溫作用;天窗和遮陽網使用電力導軌運動,能迅速打开或關閉天窗及遮陽網,達到增溫降溫目的。除授粉需用蜜蜂、剪枝摘果需要人工外,植物的環境調控、水肥管理等其他工序全由人工智能系統完成。

針對重慶的低溫寡照天氣,公司與種子頭部企業合作,根據園區土壤、氣候等情況,共同篩選出“奉民尖紅”“銀河1號”等多個具有耐弱光特徵的小番茄新品種。周建平說,智能大棚的施肥、灌溉、光照等生長過程採用人工智能管理,作物生長速度快,產量比露地種植提高了4到5倍,產品採摘間隔10—15天,採摘期長達8個月,經濟效益明顯。

智能大棚作爲園區招商引進建設的高效設施栽培生產基地,計劃首期建成100畝,後期將持續建設400畝。

智能大棚的建設與應用,只是該園區智慧農業的一個代表。園區實行“大數據+農業”融合,重點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打造智慧農業,讓園區種植業由“靠天喫飯”變“問天種田”,現已建成智慧茶園、數字農品、十裏原香智能溫室大棚、巴渝金玖5G智慧農業及物聯網等4個智慧農業項目。

成果轉化助力產業邁向高端  

近日,永川首個生物技術產業基地——現代蠶桑產業仙龍基地建成。

基地位於園區仙龍鎮太平橋村,由永川區政府與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團隊合作,着力培育集轉化、生產、教育、科普、觀光旅遊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智慧蠶桑產業園,總投資3億元,建築總面積4800多平方米。在這裏,養蠶實現了全智能化。

“整個蠶房的建設標准和外科手術室標准一樣,是一個10萬級無菌密閉空間,裝有恆溫恆壓控溼系統,全程由機器人自動喂養。”該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喂養蠶用的不是綠的桑葉,而是根據夏慶友教授團隊攻克養蠶核心技術生產,由桑葉、豆粉、玉米粉制成的專用飼料。

在全國首個基於農村的智能化養蠶基地,這裏的蠶房讓養蠶進入了智能化時代——通過充分利用層高,一平方米的空間可以養1萬頭蠶,4000平方米蠶房滿負荷生產後,年產值可達1000余萬元,而且只需要10個左右的技術工人操控設備就能完成,大量節省了人力,還能不受季節、天氣的影響,更好地保障蠶寶寶的健康成長,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

此外,在園區建成西南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在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家蠶基因組的功能研究”基礎上,夏慶友團隊已在永川落地生產蠶桑飼料、僵蠶飲片、蠶絲蛋白、桑葉茶等相關產品,正推進幹細胞醫療研究中心、家蠶絲腺合成人血清白蛋白中試及產業化平台等項目,讓傳統栽桑養蠶產業進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目前該園區正在全力打造全新生物技術產業園。

據了解,永川針對園區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緊密度不夠高,農業企業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的問題,加快構建“農業企業+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轉化機構+創新大數據平台+成果交易市場”的協同創新體系,“農業龍頭企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業孵化器+創投基金”的成果轉化體系,切實打通企業與高校院校之間的“腸梗阻”。

協同創新技術提升產業特色  

今年年初,西南大學索化夷教授團隊首次完成永川豆豉制曲關鍵菌種—總狀毛黴全基因組精細圖繪制,研究揭示了永川豆豉良好的安全性,並選育了更抗高溫的總狀毛黴C菌株,填補了傳統毛黴型豆豉無專用發酵菌株的空白。

有着近400年歷史的永川豆豉,作爲我國特色發酵調味品,被譽爲“川菜之神”。早在2008年,永川豆豉釀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這一傳統技藝也有“成長的煩惱”。作爲制曲菌種的總狀毛黴是自然發酵,沒有專用發酵菌株,影響發酵效率,加之毛黴不耐高溫,僅能在冬季制曲,影響永川豆豉產業規模的壯大。同時,豆豉制曲過程中生長白色曲絲,引起部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疑慮,也影響了產品銷售。

針對這些問題,園區成立了豆豉產業技術研究院,與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索化夷教授團隊合作,協同开展相關研究。研究團隊通過收集傳統發酵豆豉樣本,分離純化發酵菌種資源,开展高蛋白酶活性耐高溫菌株篩選,進一步對潛力菌株進行高溫誘導選育,通過多層淘汰最終獲得總狀毛黴C。該菌株具有蛋白酶活力高、高溫耐受性強的特點,在35℃溫度下具備產生蛋白酶活性。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首次完成永川豆豉總狀毛黴C全基因組測序。

總狀毛黴C菌株的選育和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讓困擾永川豆豉發展的兩大難題迎刃而解,同時爲未來永川豆豉標准的建設、工業化生產、產品品質提升奠定了基礎。

以人才促創新 以創新興產業  

截至目前,園區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台近20家。先後引進院士、知名專家等高層次人才80多人,开展項目對接和創新創業,帶動建立各類衆創空間和星創天地15家。

如今,園區已形成了茶葉、食用菌、特色經果等3個主導產業、豆豉食品和休闲農業的“3+2”產業體系,建成了重慶最大的茶葉、食用菌、早熟梨標准化基地。

重慶永川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康治平表示,園區將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一體化發展機遇,聚焦茶葉、果蔬、蠶桑“一主兩輔”特色產業,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战略科技力量引領、企業創新主體提質、科技創新平台重塑、產學研用深度融通、科技創新人才集聚、一流創新生態優化6大重點工程,打造丘陵山地農業科技樣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重慶打造丘陵山地農業科技樣板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919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