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分的《大宋少年志2》,更值得問“爲什么不火”

2023-08-22 08:00 admin


犀牛娛樂原創

文|胖部 編輯|樸芳

“爲什么不火”,今年夏天的劇集,有不少都跟這幾個字沾過邊,最近#七時吉祥爲什么不火#還上了微博熱搜。

但相對口碑爭議較大的《七時吉祥》,或許更值得發問的,是近期收官後豆瓣評分達8.1分(最高8.3分)的《大宋少年志2》,這部口碑之作的續集在今年7月底上线後,整體的反響比較復雜。

一方面,大量評論指出該劇的制作“粗制濫造”,甚至有粗陋的摳圖畫面,台詞也過多過密,從觀看體驗來說實在是不算出色,看了一兩集就決定棄劇。

另一方面,在B站、小紅書、豆瓣都不乏受衆瘋狂安利這部劇,一些台詞片段如王寬修書、北河星讀信等都被奉爲“封神”反復二創。至於“摳圖劇”的質疑,劇粉會直接回應“有錢摳圖已是莫大進步”。

很明顯,這部劇的受衆有“壁”。

展开全文

一邊是深度劇迷,不介意制作低劣、造型拉胯,愿意一同玩梗自稱“田虎”,根據前作“宋大志”的花名(來自劇名梗“少年宋大志”)給第二部起名“宋二志”,他們也是四年間催更第二部的主力軍。

另一邊則是路人劇迷,懷着對熱門IP新作的嘗鮮態度而來,結果被截然不同的畫風弄得不知所措,也很難理解這種風格到底有什么好。

這造成了該劇口碑與熱度的反差,明明口碑不錯,評分還高於前作的7.8分;可是播放情況卻節節下滑,從开播後單日播放量最高的1.77億,到後期更新日也僅有單日5、6千萬。

或可理解爲,前作收官四年來持續的口碑發酵和催更,讓該劇獲得了過高的預期,才在开播後出現了“網友見面”的情況。這種誤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看《宋二志》的門檻在哪?

《大宋少年志》的設定是在北宋慶歷年間,爲免除战事、維護各民族間的和平與穩定,借祕閣之名培訓少年暗探。主要角色就是祕閣中七齋的六位少年,用他們的熱血和忠誠,一次次保衛和平、不惜遍體鱗傷。

不妨用兩場比較靠前的戲,讓大家感受下《大宋少年志2》的畫風。

一場是七齋六子初相見,其中韋衙內的飾演者換了演員,結果還沒給角色正臉,人就從馬上摔下來,再一亮相立刻就有人問:衙內,你這怎么摔得面目全非了?

另一場則是男主角元仲辛(張新成飾)被曝光和西夏元昊一樣有鮮卑血統,執行任務歸來後被立刻下獄,感慨自己和七齋的人在一起久了變“蠢”了:“就是相信人心有善,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意義,相信相聚總好過於孤單。”類似的台詞,總能精確地戳到劇粉。

前者顯然有些輕喜鬧劇的意思,不怕打破第四堵牆,在劇裏就跟觀衆玩互動;後一場戲則明顯是正劇範兒,人物立體,台詞深刻,能夠給觀衆帶來一定的情緒衝擊。

但喜劇+正劇,合得上嗎?

合得上,或者說只有王倦在《大宋少年志》系列做到了。他用少年感的切入點和看似喜劇的包裝,承載了相當厚重的內容。

這種厚重一是歷史的,雖然整體制作四處透着“沒錢”,但劇本層面卻堪稱精致,比如第二部的背景是北宋與西夏達成“慶歷和議”,還夾雜着宋、遼、夏復雜的格局;過程中出現的元昊、寧令哥、沒藏訛龐等人物也對歷史有深度參考。

二是價值層面的。在《大宋少年志2》中一直有一條隱线,從北河星當年“毀神”的往事和破除村民迷信、斬破世間虛妄的家國之思,到八齋在西夏爲元昊造神再毀神的策略,再到尉遲源臨死堅信小景是龍神附身,“迷信”成爲劇情的關鍵詞。

這顯然是個很大的課題,家國層面造成的危害、如何利用迷信以及小人物爲什么會迷信,封建時代迷信形成的各個群體,被立體地展示,可以說是一次深刻的探討。

三是人物層面。足夠立體、有魅力的人物群像,讓劇情最終的悲劇收尾顯得更難以接受,觀衆“被王倦刀麻了”從第一季喊到第二季。

比如尉遲源,明明前面是個搞笑角色,但最終臨死前這個小人物回溯自己一生說出“這世間對我不好”、“相信龍神護體、我就不那么怕了”,觀衆前面有多开心,此時就得有多崩潰;更別提八齋全軍覆沒的慘烈,少年的從容赴死讓全網爆哭。

在這些層面上,《大宋少年志》絕對是足夠精彩的,而且具有歷史劇的厚重感。但是,王倦可以通過一個少年氣、喜劇化的入口,把全劇的調性直接拉下來。“世界總是被這樣的少年點亮”的立意,形成了頗爲雜糅、作者向的質感。

甚至可以說,這是“宋大志”的獨家質感。也因此,該劇會比較挑觀衆。

2019年《大宋少年志》裸播上线時就經歷過一次受衆篩選,最終留住了真正喜歡該劇質感的受衆,其中大部分應該是對影視比較感興趣的深度劇迷,才會對漫畫風、有網感的內容報以开放的態度,而且一旦喜歡上就相當癡迷。

所以也能明顯感覺到,《大宋少年志2》是有意留住前作粉絲的,原班人馬回歸、類似的人員配置和情節結構,都是對這部分受衆使勁。

但當更多觀衆因爲IP慕名而來,或許這樣的定位,反而造成了《大宋少年志2》比較低的傳播天花板。

“僅部分可見”的好劇

值得做嗎?

不可否認,《大宋少年志2》的熱度表現,也與“最卷暑期檔”的市場環境有關。

從7月底开播到8月15日提前7天开通大結局點映禮,該劇與《長相思》《蓮花樓》兩部7月以來熱度最高的劇集撞檔,類型又都屬於古裝,傳播資源和曝光難免會受影響;前來試看的劇迷,或許也沒有那么多耐心。

而《大宋少年志2》恰恰是一部需要耐心的劇,看懂其幽默外殼與一般古裝劇插科打諢的區別,以及內核中相當嚴肅、甚至有悲劇宿命感的主旨。

這種要求在當下或許算得上奢侈。

事實上,觀劇門檻高、非頭部體量、內容過硬,這樣的特點其實能讓人想到不少早期豆瓣神劇,比如《毛騙》系列、《我的三體》、《大秦帝國》等,因爲制作粗糙或類型限制,難入主流受衆視线,但被一些內容敏感型用戶奉爲至寶,豆瓣評分往往可達9分+。

但這些2010年代早期的網絡偏好,在如今逐漸專業化、產業化的長視頻領域已經很難獲得空間。觀衆的耐心越來越少,而從產業角度來說,內容最好能夠擊中更多受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這也是古偶、愛情劇等類型大規模產出的原因。

那么如今的市場,是否還有給“僅部分可見”的風格化內容的空間?如《大宋少年志2》這樣的作品,對平台是否有價值?

其實類似的作品一直不少,從電視端收視慘淡、但被網友“封神”的《大明王朝1566》,到近年來平台風格化嘗試的一些自制劇如《風起隴西》《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歡顏》等,觀劇門檻也只有特定受衆或者深度劇迷能匹配。

這類劇能夠在平台過會,說明其對於平台或者行業還是有價值的。事實上,在线視頻平台出現如《風起隴西》《歡顏》這類內容,也是近兩年內容升級之後的事,後者更是騰訊視頻嘗試風格化制作“X劇場”的一部分。

在這些劇集的嘗試中,或許不能只算經濟账。不管是劇集還是動漫,長視頻目前都在尋求以風格化破局同質化,找到內容層面新的刺激點,如果一部劇能夠打开市場,那么或許意味着行業性的某種機遇,比如2020年的懸疑劇破圈。

更何況,《大宋少年志2》的投資並不大。這就表現出了性價比。或許一位深度劇迷在未來回顧2023年暑期檔,能夠想起的作品是《長相思》和《大宋少年志2》,那就不能說這部劇是虧本生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豆瓣8.1分的《大宋少年志2》,更值得問“爲什么不火”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830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