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產業煥新 鄉村蝶變

2025-01-06 20:10 admin


村企聯動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文化街區讓村子舊貌換新顏……在浙江,鄉村蝶變的密碼就藏在這田間地頭的一個又一個故事裏。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時走進浙江鄉村,看到許多村子裏遊客、返鄉者越來越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優勢讓人們來到這裏,留在這裏,也帶“火”了這裏。

合作找新路,小村莊有了大出路

在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一片橫跨3個村莊的試驗田生機勃勃。這片試驗田裏,曾培育過九色油菜、上百種類的番茄,還吸引了許多周邊地區的遊客和研學團隊來參觀。

2022年,蕭山區政府與傳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化集團”)達成合作,在謝家、徑遊、安山3個村劃定試驗區域,用資金、資源推動土地優化利用、村民就地增收,該項目也因此得名“謝徑安·傳化農創村”。2023年,該項目一期完工並進入試運營,主體包括實驗室、試驗農田、品種試驗溫室、數字種苗工廠等,吸引了多個科研團隊的到來。

實驗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借助“進門就能做實驗、出門就能做試驗”的優勢,許多優良作物在這裏誕生,並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在的收益。例如在品種試驗溫室中,有多個育種企業、科研院所提供的100多種番茄進行試種,經過品種優選、性狀改良後,直接推廣到當地農戶,實現研發到種植的“一鍵直達”。

在數字種苗工廠中引入自動化播種育苗設備,也爲科研成果的轉化安上了“加速器”,讓播種速度提升近80倍,再配合智能催芽室、智能育苗溫室和全自動移苗補苗車間,可實現年產優質種苗2800萬株,輻射帶動農戶種植面積超5000畝。

“謝徑安·傳化農創村”項目通過“六統一”的服務來爲農民“兜底”,即統一生產設施、種苗繁育、農資供應、農技指導、農機服務、渠道銷售,村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帶着手來”。目前,已有7家家庭農場因該服務受益,每戶每年可創收30萬元至50萬元。

浦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郭建達表示,村企聯動、產業共融是強農村的重要路徑,村民聯動、效益共享是富農民的關鍵手段。擺脫“重建設、輕運營”的模式,打造更加多元的業態,有利於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引導各類資本投向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其中,2023年印發的《鄉村振興支持政策二十條》提及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的投資激勵機制,特別重大項目省級激勵資金最高5000萬元,鼓勵類項目省級激勵資金最高2000萬元。

在衢州市衢江區高家鎮盈川村,“旅遊公司+村集體+村民”的共富經營模式讓當地村民闲置的房屋“活”了起來,旅遊業“火”了起來。

2021年,盈川村進行了道路硬化、污水處理、垃圾收集等基礎設施建設,並對村內建築進行統一改造,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但村容村貌的改善並不足以讓遊客留下來,一方面,當時村裏缺乏足夠的住宿空間;另一方面,旅遊業態不夠豐富。

因此,盈川村引入衢州市衢江區騰雲文旅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雲文旅”)進行專業管理和運作,將農戶、村集體的闲置農房流轉並統一進行改造。目前,全村已打造民宿102間,出租房屋的農戶每年每戶可穩定獲得1.5萬元的租金。

隨着民宿入住率的提升,許多賦闲的村民成了民宿管家,目前已有30多名村民通過培訓上崗。

2023年,盈川村接待遊客人數突破50萬人次,爲當地村民帶來了流量福利。“相較以前,現在每個月能多賣七八千元。”在盈川村制作酒釀饅頭的個體戶李炳章說,每天最踏實的時刻,就是系上圍裙等“遠方來客”。

空房子蓋出旅遊“金”屋,市場化的良性運作,爲鄉村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讓新的能量注入鄉村,就是先讓百姓的口袋鼓起來,再讓大家的腦袋‘富’起來。”高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邱志飛說。

深挖特產特色,老村釋放新動能

近年來,浙江省堅持“千村聯萬村、先富帶後富”,在鄉村產業建設方面,致力於優勢挖掘、品牌建設、平台打造,目前已培育省級名優產品300個、“土特產”品牌190個。

在衢州市常山縣,“明星”產品胡柚作爲當地傳統作物,經過三代科研人員的良種選育,已培育出12個新品(種)系,風味獨特、掛果率高,深受消費者喜愛。常山縣抓住胡柚降脂穩糖、清肺潤肺的優勢,挖掘產品藥用功效,結合耐儲存的特性,以“營養果汁”這種形態打开了下遊產業的大門。

爲了進一步加強胡柚產業的穩定性,常山縣胡柚研究院還積極探索下遊產品的研發,已有飲品類、藥品類、料理類、香精類、茶類、食品類、保健類、美容類八大類、近百種胡柚加工產品上市。

目前常山縣胡柚種植總面積達10余萬畝,2023年,當地相關產業鏈的產值達47.2億元,也爲常山縣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10萬從業人員增收。

“品相好的胡柚優先供應鮮食,未成熟的小青果可供藥用,其他的還可以加工成果汁、果脯、柚子茶。”當地胡柚種植戶陳建鋒說,常山對胡柚下遊產品的开發讓自己的每一顆胡柚都有“去處”。隨着胡柚“身價”的提升,他的胡柚種植面積也從6年前的128畝擴大到現在的500畝,採摘季可吸納當地勞動力100人左右,去年他的胡柚林淨利潤達70萬元。

在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當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也“挖”到了創新“寶”。

以前,新光村幾乎每家都有打磨水晶、玻璃制品的作坊。水晶亮了,收益多了,但污染也很嚴重。後來,新光村進行水晶產業污染整治,村中水晶加工作坊被關停,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整個村子最少的時候只剩28人。

爲了減輕村子空心化程度,新光村一邊進行鄉村旅遊探索,一邊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工作。青年創業人陳青松注意到當地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單幢古屋“廿玖間裏”,他想用創意產品、獨特風格讓闲置的老屋“年輕”起來。

2015年,這個想法正式落地。當地政府從村集體手中接管了房屋,陳青松帶着青年創業夥伴入駐“廿玖間裏”,並將其命名爲“廿玖間裏青創基地”,开設主題咖啡屋、梨膏技藝、書畫小院、浦江陶藝等不同風格的小店,並與相鄰的明清建築群組成了旅遊拍照打卡地。

對當地而言,一方面,村集體可通過房屋租金獲得分紅;另一方面,該青創基地帶動的旅遊流量也爲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機會。2023年,新光村接待遊客達100萬人次,旅遊營業額達265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7.3萬元。

重視精神家園建設,文化存量變經濟增量

隨着“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浙江在鄉村發展中既關注產業振興,也關注精神家園的建設。

2024年以來,浙江省創新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從全省宣傳文化系統、相關機關、文化文藝學會(協會)等選派1570余名優秀文化人才,赴鄉鎮(街道)、結對村(社區)开展鄉村基層文化建設,把文化注入鄉村,在鄉村挖掘文化,把文化存量轉變爲經濟增量。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澄照鄉金坵村,是一個畲族村民世代居住的村落。這裏通過發展茶產業實現了致富。讓村民倍感自豪的,除了產業興旺,還有對畲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揚。

在景寧縣文化館工作的潘智慧,也是當地的文化特派員。她來到金邱村,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开座談會的方式,與村幹部一同商討適合該村的文化項目。“我既然來了,就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的品牌打響。”潘智慧對節目設定、風格打造有一定經驗,基於金邱村已有的“村晚”和民族婚俗表演,她召集村民一起改良表演內容、定期規範排練。

“我們一直提倡文化帶動經濟發展,成熟的民族表演更能滿足市場需求。”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爲“畲歌”“畲舞”而來,當地村民參與文藝表演的熱情也逐漸高漲。

在盈川村,文化特派員毛蘆蘆豐富着當地小朋友的精神世界。

盈川村沒有小學,村裏的孩子都在高家鎮小學讀書,放學後的生活較爲單調。作爲兒童文學作家的毛蘆蘆,將村裏闲置的書屋改造成开展公益講座的地方,圍繞文學故事、非遺傳承、寫作方法等內容定期开設講座,讓孩子的生活“亮”了起來。

每個周末前,講座的消息都會通過高家鎮小學傳達至學生,家長會帶着適齡的孩子前來旁聽。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小書屋,成爲盈川村的一道風景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浙江:產業煥新 鄉村蝶變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93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