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分,票房衝8億 《長安三萬裏》是國漫之光嗎?

2023-07-14 20:00 admin


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長安三萬裏》上映6天票房3.7億,上座率超過大熱片《八角籠中》《消失的她》,豆瓣評分8.2分,追近《哪吒》,貓眼專業版預測其最終總票房將衝8億。

有人把它捧爲“國漫之光”,“中國動畫的新史詩”。但真的是這樣嗎?它的成功是因爲唐朝和李白這個超級IP,還是因爲電影本身夠硬?

動畫史詩還是科普版《唐詩三百首》?

《長安三萬裏》不是《李白傳》,這是一部從詩人高適的視角講李白的電影,期間穿插出現了杜甫、王昌齡、王維、岑參、賀知章、常建等名詩人,還有樂聖李龜年,書法家張旭、李邕,以及軍事名將郭子儀、哥舒翰、張守珪,人物衆多,野心很大。

創作團隊試圖做一部厚重的動畫史詩,把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滄桑感拍出來,展現詩人們在其中的命運沉浮,和流傳千古的唐詩的魅力。

爲了這個目標,這部動畫最終以2小時48分的版本上映,可以說在創造歷史。

但遺憾的是,電影有史詩的長度,卻沒有史詩的味道。

展开全文

故事以老年高適的回憶展开,一邊在講李白的生平,一邊在講高適的生平,還有他倆之間的情誼。中間沒有故事片該有的起承轉合,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觀衆似乎在看百科版的李白、高適生平簡介,流水账行文,只是用了動畫的方式。

電影選了很多首觀衆耳熟能詳的唐詩來展現,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創造各種看似恰當的情境,讓詩人們念出來,或者唱出來,展現詩人們創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和心境,對每首詩的理解,基本是科普的深度,都是課本裏能找到的標准答案。

從這個角度看,《長安三萬裏》是有貢獻的,起碼對小學生、中學生來說,有了一部繪聲繪色的課件電影,可以幫助他們去理解唐詩,比死記硬背容易多了。

但作爲一部電影,《長安三萬裏》缺的是電影感。

所謂電影感,就是用鏡頭語言講故事,表情達意,而不是靠人物說台詞,現在很多有追求的電視劇都能拍出電影感,動畫片比起真人電影、電視劇有很多優勢,反而沒了這個能力。

《長安三萬裏》开場很驚豔,一只鷹在空中翱翔,通過它的眼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歷史感瞬間撲面而來。

但這樣有電影感的鏡頭不多,大多數時候,都是靠台詞推進故事。

到結尾的時候,甚至總結了一下中心思想,借高適的嘴說出來——“只要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在。只要長安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這讓人想起一檔綜藝節目,節目裏,張頌文給學員們出臨場發揮的表演題,讓大家進到一個冷庫裏演熱的感覺,作爲導師的於正自告奮勇去演,進去後,於正縮着身體抱着雙臂,嘴裏不停說着“好冷呀!好冷呀!”

到張頌文示範的時候,他進去擦了擦汗,脫光上衣,把褲腰帶解开透氣,過了一會躺下,逐漸被熱昏過去了。

這就是一個有沒有電影感的例子。

好的電影,靠的是鏡頭設計,靠的是人物行爲表達情緒、思想,看完後,觀衆自然能感受到編劇、導演要傳達的東西,而平庸的電影,平庸的表演,往往靠直白地說出來,演出來。

浪漫詩仙還是癲狂爛醉鬼?

說到人物塑造,也是《長安三萬裏》最有爭議的地方。

《長安三萬裏》對高適的塑造是能讓觀衆理解的,他出身名門,家道中落,想幹一番大業,不給老祖宗丟臉。他性格敦厚、剛直,有一身武藝,肯刻苦,愿等待,最終老有所成,亂世之中終於有機會進到了大唐官僚系統裏,建功立業,完成自我實現。

而李白,在高適的襯托下成了一個眼高手低,做啥都沒有耐性,整日爛醉如泥,尋歡作樂,最終還一臉懵逼地叛了國的失敗者。

當然,電影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塑造李白詩仙的形象,展現他的灑脫、不羈、自負、天才、浪漫,但這所有的塑造都停留在表面。

想要展現李白灑脫、不羈的性格,就用魔性的笑聲,動不動就讓他魔性大笑,一副“看我很爽朗吧”的樣子。想要展現他的自負,就讓他登門自薦被別人拒絕後,當街揮劍發飆,表達不爽,像個惱羞成怒的瘋子。想要展現他的詩才,就讓他夜夜笙歌,不停喝酒,邁着醉步說大話。

在多少人的心中,李白是自由、浪漫的象徵,我們愛的是他詩裏那種飄逸的才氣,那種無拘無束的縱情和瀟灑,還有那種看透人間事的悲戚,而這部電影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癲狂的爛醉鬼,一個放不下功名而晚年站錯隊的落魄漢。

李白和高適的友誼,以及詩人們之間友誼的建立也缺少說服力。

李白和高適是偶然相逢,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因一個幫了一個結緣,李白教高適相撲,高適教李白槍法,兩人成了好友。後來,他們數次想見,數次分離,各自忙各自的生活。最後,李白叛國被捕,高適高升做官,一個審判者,一個階下囚。

這種關系本來可以拍得很深,一體兩面,出世和入世,展現人的復雜性,展現生命的光輝。就像經典日劇《白色巨塔》裏的裏見修二和財前五郎,就像《極速風流》裏的詹姆斯和尼基,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也可以是同一個人。

但《長安三萬裏》給人的觀感不是這樣的,它沒有讓觀衆看到兩位詩人的內心和他們友誼的根基,他們始終是兩個截然不同,性情和價值觀都沒有交集的人。

李白兩次邀高適去找他,都因爛醉而忘記了叫他來這件事,高適備受冷落。觀衆不免會生疑,這種堅不可摧的友誼是怎么維持下去的?

其他詩人的出場更是敷衍,他們之間的情誼就是飲酒作樂,商業互吹,純靠圈子混在一起。電影沒有更多的筆墨去展現他們,但又不甘心,想塑造大唐詩人的群像,結果就流於表面。

國漫之光還是IP紅利?

可能有人會說,電影好不好,票房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國漫就是崛起了。

但也要思考一個問題,《長安三萬裏》6天能賣3.7億,可能最終能衝8億,大唐和李白這個IP值多少?如果是個原創故事呢?

追光動畫一开始野心很大追求很高,做了《小門神》《阿唐奇遇》《貓與桃花源》幾部原創動畫,沒有一部掙錢,直到它轉向IP。

开發IP後,追光一出手就嘗到了甜頭,《白蛇:緣起》票房不錯,賣了近5億。接着,又做了《白蛇2:青蛇劫起》,做了《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雖然都沒能大爆,但至少做到了盈虧平衡,甚至賺錢。

再之後是《長安三萬裏》,從虛構人物轉向真實歷史人物。

但做正經的歷史片沒法魔改,要正確,這極大限制了發揮,創作者在劇作上也沒刻意求新,沒試圖挑战什么,用了最偷懶最安全的方式,這也造成了平鋪直敘、四平八穩的觀感,只有歷史性,沒有當下性。

爲了主題正確,電影故事還沒法完全按照正史演繹,哥舒翰爲了證明自己對朝廷的衷心沒投降,李白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成了叛國賊,身處統帥之位的高適爲避嫌借郭子儀之手救了李白,這些歷史細節都值得考證。

在人物塑造上,在主題上,《長安三萬裏》基本是照本宣科,沒有跳出主旋律的窠臼,我們就像在看一部熟悉的主旋律教育片,只是背景在唐代罷了。

《哪吒》就不同,它放進去野路子出身的導演不被認可的經歷、情感,“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有了一種燃感,它把李靖和哪吒的關系現代化,改成了能讓當下人能共情的父子情深,哪吒和敖丙的關系也改得更具戲劇性更加人性化。

這樣的用心在《長安三萬裏》看不到。《長安三萬裏》就像一場極盡華麗的晚會,觀衆是看到了想象中的唐朝,看到了飲酒作樂的詩人,了解了一些歷史,但也僅此而已。

如果說這是國漫崛起,真的不能苟同。

國漫真正崛起應該有兩個條件,第一,是不是不斷有不依賴IP的原創動畫獲得成功;第二,這些動畫能不能走出國門,受全世界觀衆歡迎。

如果以這個標准,顯然,談國漫崛起還爲時尚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豆瓣8.2分,票房衝8億 《長安三萬裏》是國漫之光嗎?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78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