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 一場現代化大農業的生動實踐

2024-11-12 20:10 admin


前言

眼下,吉林省長春市秋收工作已經進入尾聲,農民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雖然今年秋收來得有些晚,但全市各地搶抓糧食作物收獲“黃金期”,快馬加鞭推進程、趕進度,確保秋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回顧今年秋收,是什么讓長春市各地從容應對適時晚收?又是如何在這場“遲來的秋收”中後程發力?“集約化”“機械化”“社會化”“智能化”……採訪中,這些對農民來說有些專業的關鍵詞不斷脫口而出,昭示着長春這個黑土地上的“大糧倉”,正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爲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範高地。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作爲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今年,長春市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全面落實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以上。其中,玉米計劃種植面積2154萬畝、水稻253萬畝、大豆68.1萬畝、雜糧雜豆和其他糧食作物27.8萬畝,切實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秋收是糧食生產的重要一環。今年,長春市提早做好了秋收各項准備工作,並結合氣候特點和農耕習慣,下發《2024年長春市秋季農業生產指導意見》,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指導農民適時开展秋收作業,倡導適時晚收,科學縮短收獲期。

“今年初霜期較晚,秋收時間至少推遲了10天,但秋收期的整體氣象條件較好,進程得以快速推進。我們倡導合理安排收獲順序,玉米適時晚收,水稻、大豆適時收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玉米是長春市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倡導適時晚收有利於籽粒脫水、顆粒飽滿,有助於提高糧食的品質和產量。

市農業信息中心專家李社潮給出專業解釋:玉米適時晚收可促進籽粒中的澱粉含量積累,適期收獲的玉米籽粒飽滿充實、大小均勻,更便於脫粒和儲存。

“俺們合作社的秋收面積達到了4000畝,就快收割完了!”11月2日一早,在公主嶺市範家屯鎮的一片農田裏,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兩台大型收割機齊上陣,向着最後的地塊發起“總攻”。望着收獲後的玉米地,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說:“今年我們既流轉土地,又开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雖然秋收开始得晚,但好在土地連片、農機給力,合作社提前制訂了作業方案,並根據糧食作物成熟度安排農機手分批次收割,很快就趕上了秋收進度。”

牢記囑托,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土地連片成規模,集約化生產經營省時省力、無縫銜接;大型機械开進田,提升收獲效率、增產潛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讓農民秋收更輕松;智慧農業的出現,讓數字化秋收盡顯科技範兒……這個收獲季,長春市田間地頭上演的一幕幕“秋田新事”,爲後程發力的秋收作業增添了底色。

集約化做減法 零散土地連成片

收糧、運糧、儲糧……按理說這段時間應該是農民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可在九台區龍嘉街道小城子村,幾乎看不到本應忙碌的身影。“地早都不種了!”談起如今的生活,村裏的“上班族”段玉紅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家的土地都托管到村裏的合作社,騰出時間在那兒打工,年底還能有分紅,再也不用幹農活了。”

或流轉、或托管、或入股,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既有土地,又打零工;既搞副業,又領紅利……這樣的生活,在小城子村早已不是新鮮事。探索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思路,村裏的正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爲黨支部領辦,吸納村集體、農機大戶、種糧大戶、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並以土地托管的形式整合村裏340公頃土地,土地連成片極大地提升了秋收作業效率。

“地還是那些地,但秋收方法不一樣。過去土地零散,不好开展規模化作業,將‘旮旯’地塊集聚,才能釋放規模效應。”小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唐明亮介紹說,今年秋收,200戶村民的土地整合成一塊田,合作社依托現代化農機,組成四五支作業服務隊,僅用20天就完成了秋收。“現在,村裏的17個農機大戶抱團發展,具備了服務全村農業生產的能力,不僅避免了土地粗放經營,還解決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

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將過去零散的土地集約化管理,秋收效率、作業水平都得到了優化和提升,爲農業生產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截至2023年年底,長春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42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9%,大面積土地連成片讓秋收季跑出了加速度。

“小農經濟”的限制被打破後,“大農業”的輪廓便开始顯現。在有着“天下第一糧倉”之稱的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着五棵樹鎮廣隆村近萬畝農田,連片的土地讓大型農機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

“土地在合作社‘團聚’後,減少了100多個零散地塊。”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叢百元對土地規模化經營深有體會,“土地集約與農業機械化相輔相成,秋收中我們歇人不歇車,合作社的3台大型籽粒收割機24小時作業,每天都能收獲幾百畝玉米。”

土地集約化經營,有效破解了土地零散不易管理的難題。着力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最大限度讓利於民,調動起農民參與土地集約的積極性,這將成爲未來發展糧食生產“耕種防收一體化”的有益探索。

機械化提速度 田裏上演農機秀

陣陣轟鳴聲響徹田間,一台玉米收割機开足馬力穿梭作業,所到之處一壟壟植株連同玉米穗被卷入“腹中”,眨眼間金燦燦的玉米傾瀉而出,通過管道輸送進轉運車裏,被機器粉碎後的秸稈平鋪在田間……在農安縣哈拉海鎮程家駝子村的一片農田裏,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很快完成了十幾公頃的玉米收獲,收割、摘穗、脫粒、裝運、秸稈粉碎等環節一氣呵成。

仔細觀察,在地頭准備卸糧的收割機卸下的不是玉米棒,而是脫了芯的玉米粒,再看看完成收獲的玉米地,幾乎沒有遺落的棒穗。“這是6壟的籽粒收割機,玉米、高粱、大豆都能收,收割的同時還能完成脫粒。”在一旁指揮收割作業的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忠余說,“這樣一台聯合收割機能頂4台普通收割機,收割效率高、損耗低,我們曾一天收獲了400畝地。”

李忠余不禁感慨,“記得10多年前,那時種地剛剛普及機械化。哪像現在,清一色現代化大型農機。今年秋收比往年晚,多虧了這些大家夥,加快了合作社的秋收進度。”這個作業季,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秋收面積達到6000畝,配備了1台籽粒收割機、3台大型收割機,僅用20天就完成秋糧收獲。

機械化收割縮短了秋收“進度條”。今年秋收,長春市出動各類農業機械近15萬台(套),各級農業部門通過農機具的合理調度,最大限度擴大機收面積。

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隨着長春市種糧大戶和農機大戶不斷增多,機械化收割已經成爲秋收的主角,讓秋糧從收獲到入倉全程“不落地”。

在榆樹市保壽鎮紅旗村,4台新型水稻收割機改變了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秋收節奏。稻田裏,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穿梭作業,稻粒與稻草“各走各路”,稻粒被收入倉中,稻草則均勻地鋪在耕地上……這樣的新變化,蕴藏着節糧減損與效率提升的技術革新。

相比以往的農用機械,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的優勢在於稻粒與稻草同步分離,不僅簡化了處理流程,還降低了糧食損耗。“過去,收水稻要多次篩選稻粒與稻草,不僅耗時費力,還常因雜物混入導致稻粒損失。”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告訴記者,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機每畝地能降低30斤稻粒的損失,有效避免了傳統收割中的二次篩選和雜物混入問題,提升了水稻收割的質量和效率。

“一旦秋收時間被拉得過長、作業環節過多,就容易造成糧食損耗。而機械化收割不僅省時省力,還降低了秋收成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機收模式已成爲長春市秋收的主要生產方式,呈現出損耗低、效率高、節約用工的特點,解決了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中的又一難題。隨着長春市持續加大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投入,僅2023年全市購置各類收獲機械達到2000台,多年來的機械收獲短板已被補上,目前長春市機械化收割減損率已降到3%以下。

社會化優服務新型主體唱主角

隨着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逐步推進,如何保證按時完成秋收,保證收獲質量?依托糧食生產優勢和農業扶持政策,長春市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其中的“主力軍”,他們從單一的代收代儲,向帶動農民、技術指導、聯結市場、跨區服務方向轉變。

連日來,九台區莽卡滿族鄉的一片農田裏,曉文農業機械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跨區作業的大型收割機,相繼完成了1600多畝玉米的收獲作業。曉文農業機械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告訴記者,這台5壟的收割機能同時完成收割、摘穗、裝運、秸稈粉碎等工序,每天能收割100多畝。他們已經連續幾年在當地跨區作業,收完這片地後農機將回到九台區城子街街道,繼續开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今年,曉文農業機械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800余畝,开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近5000畝,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現在跨區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很受農戶歡迎,提前確定地塊、共享農機資源、縮短收獲周期,專業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讓秋收提檔加速。”曉文農業機械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顯文說。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有效措施。今年,長春市各級農業部門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組織農機跨區、跨村屯作業,提高秋收效率和質量,滿足各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要,爲秋收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在德惠市米沙子鎮鐵嶺村,“一條龍”式的土地托管服務讓這裏开啓了秋收新模式。威揚種植專業合作社托管村裏100多戶農民的土地,並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覆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更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三年間,威揚種植專業合作的土地托管面積從最初的10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2500余畝。

“雖然今年秋收有些晚,但我們一點兒也不擔心。”鐵嶺村村民呂秀華笑呵呵地說,“把土地托管給合作社,春種秋收更科學、高效,還能精准把握農時,所有環節都不用操心。合作社服務得很好,有啥問題隨叫隨到。”

精准高效服務秋收,資源共享助農增收。今年,在全市上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動下,長春市秋收展現出全過程、全產業鏈、集約化的服務能力,不斷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現代農業發展如沐春風。

智能化“雲”賦能 按下秋收快進鍵

繁忙的秋收中,農機手悠闲地坐在農機上,不時回頭看看收割情況,收割機按照規定路线自行收獲,數據信息在屏幕上一覽無余……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是發生在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裏的真實場景。借助衛星定位系統,收割機沿着田壟勻速推進,不一會兒機身倉儲就顯示玉米已經裝滿,整個收獲過程一氣呵成。

“加滿油、選好地,收割機就可以自己幹活了。雖然秋收來得晚,但憑借‘雲端’系統平台和輔助駕駛等設備之間的聯動配合,咱們的收獲進程可不慢。”衆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告訴記者,收割機上安裝了傳感器,行進速度多少、距離遠近、有無遺漏,完全是自動監測,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實時發出提示,還可以實時進行數據監控、採集,把控收割機作業軌跡、位置、面積以及時長,實現精准秋收。今年秋收,衆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300畝農田實現了智能收割。

從“會種地”到“智慧種地”,今年長春市秋收生產的科技底色愈發亮眼。收割機遠程視頻監控作業,無人駕駛收割機示範推廣,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與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相結合……“只聞機械聲,不見種田人”的場景爲秋收按下了快進鍵。

“你瞅,穗尖上的玉米粒個個飽滿。”在公主嶺市朝陽坡鎮,東興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詹喜軍望着正在收獲的玉米田喜笑顏开,“現在種地都是智能化,這幾年合作社購入了5台智慧農機,農機搭載北鬥導航系統,種起地來省力更省心。”

近年來,長春市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共同推進“黑土糧倉”科技會战,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春風,也隨之吹進了農民的心坎。得知“黑土糧倉”科技會战將开展智慧農業的試驗,詹喜軍拿出300畝土地進行合作,“算下來,平均每畝地能多打100斤糧食。”他還爲智慧農機總結了三大優勢,“效率高,農機作業效率提升一倍;質量好,作業精度能達到釐米級;功能多,作業的同時還能獲取數據。”

“相較於傳統的機械化收割,無人駕駛收割機最大的優勢是精准化作業。”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介紹:“使用無人駕駛收割機,能夠進一步提升田間綜合管理水平,提高科學種田的能力。”從傳統收割方式到智慧農機的跨越式變革,標志着長春市的機械化秋收已邁進智能化時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吉林省長春市 一場現代化大農業的生動實踐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530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