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丨如何推進我國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2024-11-08 20:10 admin
對話嘉賓
庹國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農村保險研究所所長
趙元鳳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二級教授、中國農業風險管理學會農險分會副理事長
李友意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
孫長江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毛集鎮光武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持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浩
糧食生產面臨很大的自然風險挑战,所以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產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隨着三大主糧保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保險賠款對農民的下一輪再生產提供了保障,有利於國家糧食安全供給。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取得長足進步,在穩定糧食生產、農民種糧信心和抗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難點、短板亟待解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本期對話邀請庹國柱、趙元鳳、李友意、孫長江等專家、從業者、基層工作者展开交流討論。
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產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主持人: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如何,呈現出哪些新變化?農業保險在穩糧、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方面,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庹國柱: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的內容不斷豐富,保險質量明顯提高。三大糧食作物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重要,每年播種面積將近15億畝,三大主糧保險費收入佔到整體種植業保險保費收入的60%。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逐步提高三大糧食作物的保險保障水平,已在13個糧食主產區的產糧大縣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從今年下半年起,將實現三大主糧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這意味着全國所有種植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能夠購买比物化成本保險的保險金額高出1倍的保險。農業保險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農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不至於因爲災害特別是大災造成的再生產中斷或者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也不至於因爲災害給農戶,特別是農業收入在家庭經濟中佔比較大的農戶造成生活的困難。農業保險不僅保證了正常穩產保供,也是10多年來我國糧食連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4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前17年年均增長率超過23%,今年預計比去年增長12%左右。增量業務方面,還將擴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天然橡膠收入保險試點的財政安排。存量業務適當調整,這幾年各地开發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較多,財政壓力較大,今年一些省份在保證中央財政支持的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的保險費補貼資金的同時,將適當調整業務的支持結構,減少一些地方特色產品的推廣力度。
趙元鳳:糧食生產面臨很大的自然風險挑战,所以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產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隨着三大主糧保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保險賠款對農民的下一輪再生產提供了保障,有利於國家糧食安全供給。從2023年开始,主要的產糧大縣都納入了完全成本保險,以內蒙古爲例,水地玉米的保障水平從物化成本保險的300多元,提高到完全成本保險的900多元。有了風險保障,農民的風險預期發生變化,就敢於投入更多先進的生產要素,如採取新技術、新品種、社會化服務等,提升糧食單產、擴大生產規模。因此即使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提升單產實現糧食總產增加,從而實現穩糧增糧、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總體來看,我國的農業保險在種糧方面體現出來的風險保障效益,以及農民風險預期改變而帶來的糧食產量和收入增長的作用非常顯著。
主持人:農業保險在種植或養殖方面有何創新,有哪些值得推廣的案例?
趙元鳳:農業保險應用於草原畜牧業,有許多創新之處,爲畜牧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風險保障。以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爲例,這是我國首款保障草原畜牧業生產者由於自然災害(旱災、雪災)導致飼草料成本上升風險的天氣指數保險產品。“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作爲一款創新型的農業保險產品,其根本特徵在於准確把握了現階段草原畜牧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點。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提升草原牧區的基礎設施水平。以內蒙古自治區爲例,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牧區畜棚與畜圈規模分別爲7195.90萬平方米與8763.70萬平方米,2020年牧區畜棚與畜圈規模則達到了1.45億平方米與2.27億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01.50%和159.02%,牧區生產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地降低了惡劣天氣造成的牲畜死亡風險。然而,當旱災、雪災等自然災害發生時,牧民生產方式由放牧轉變爲棚圈飼養,增加了飼料成本支出,導致經營風險增大。“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完全契合了草原畜牧業的風險痛點,精准地保障了由於自然災害發生牧民被迫進行圈養所造成的飼養成本增加的風險,是一種既契合草原畜牧業風險特徵又將天氣指數保險應用於成本彌補的創新型的草原畜牧業風險管理工具。當然,作爲創新型保險產品,該產品還需在指標選取、閾值設定及運行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孫長江:我們村現在投保的是花生“保險+期貨”,這是收入保險雙重模式,通過引入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對衝機制,既承擔農業生產活動中因自然災害等造成的農產品產量損失風險,又覆蓋因市場供需結構變化引起的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以前是收購花生的代購點說了算,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花生“保險+期貨”後,農戶下載一個App,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當天的花生價格,开盤價、漲幅一清二楚,爲農戶種植花生提供了一份最起碼的數據保障。理賠最差的情況,保費也能原封不動退給農戶。如果花生價格跌了,保險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河南省桐柏縣是花生主產區,這幾年基本上都是幹旱,拿去年來說,我們村獲得賠付款爲124萬元,獲得賠付1萬多元的有幾十戶。今年花生“保險+期貨”又开始了,9月、10月投保,我們把農戶的錢給統一收到村委會,再把錢打給保險公司,農戶在手機上就能查到投保信息,賠付款一般是在12月就能下來,實實在在增加了我們的投保積極性和種植信心。
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滿足多元化需求
主持人:農民需要什么樣的農業保險產品,要想實現存在哪些困難?
庹國柱:首先農民需要保障性強的產品,比如保險額能達到其單位產值的80%,甚至更高,如今年三大糧食作物全覆蓋的完全成本保險。其次農民需要既能保障自然風險又能抵御市場風險的保險產品,如收入保險。最後農民需要更廣泛的保險產品,爲他們的農、林、牧、漁以及涉農財產和人身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但是除少數單風險保險產品之外,包含多風險保障的產品都無法商業化經營,只能由政府提供高比例保險費補貼才可能參加,而政府財政的補貼預算是有限的。也就是說,政策性農業保險只能在財政預算約束下發展,根據財政預算的松緊,選擇那些對國計民生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來支持,比如糧食、棉花、大豆、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條件允許的地方也有爲農戶水產養殖、漁船、農房等標的政策性保險提供不同比例的保險費補貼。
李友意:站在農民的角度,農民更需要能覆蓋更多農產品、提供更高足額保障、保險更加貼合產業實際、更低保費支付和更高理賠支付效率的農業保險產品,但要實現這些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是保險產品供給與需求存在不匹配,保險公司缺少大部分農產品生產數據和損失數據,導致保險產品研發和精算定價與農產品風險損失不匹配,另外主流農業保險產品保障保額普遍低於農民預期,導致農民認爲農業保險不能爲其提供有效足額的風險保障,影響農民投保意愿。另一方面,農險理賠時效性與農民獲得賠償及時性存在差異,當農業災害發生後,由於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農業災情定損過程復雜等因素影響農業保險定損理賠效率,理賠工作時效影響農民獲得賠償的及時性。
主持人:對於滿足當前農戶多元化的需求,您有什么建議?如何提高農戶獲得感和投保的積極性?
庹國柱:總的來看,小農戶對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如規模農戶高。就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小農戶,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小農戶,因爲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很小,甚至低於20%,所以他們對於一般的農作物保險,比如三大糧食作物,低保障的物化成本保險興趣較小,對高保障的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還愿意參加,對那些產值較高的特色農產品(例如水果種植、水產養殖)的興趣比較大。規模農戶注重收入,而且規模戶一般都有貸款、僱工,有很大的成本壓力,經營利潤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就對農業保險比較依賴,特別是對高保障的產品很感興趣,甚至愿意多出保險費。所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保險產品選擇,比如小農戶不愿參保,向他們收那20%的保險費很費勁,那就給他們免費提供低保障產品;對規模農戶需要的高保障產品,可以適當提高自交保險費的比例,也就是將現在千篇一律的產品模式,改變成“基本保險+附加保險”的模式,基本保險就是低保障保險(例如物化成本保險),不用農戶出錢,保險費全部由政府補貼,對於高於物化成本保險的保障,政府補貼部分保費,農戶承擔較多部分保險費。這樣既鼓勵了小農戶,也滿足了規模農戶的高保障需求。
孫長江:對於農戶來講,保險產品是有效益、有保障的,自然就會去投保。我們村投保的花生“保險+期貨”,在2021年剛开始宣傳的時候,是挨家挨戶宣傳,農民從骨子裏認爲“保險+期貨”有漲有跌,存在擔心顧慮,因此剛开始推的時候,买的人不多,我自己是種了不到100畝花生,帶頭买了這個保險產品。第一年理賠以後,看到別人都拿到錢了,第二年不用宣傳,農戶都過來买。今年也一樣,一說“保險+期貨”开始賣了,農戶自己就主動來买。農戶能看見實實在在的效益,投保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農業保險精准理賠助力增強農業產業韌性
主持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還有哪些不健全的部分,業界普遍存在的痛點和堵點是什么?中國的農業保險與西方的有何區別?中國的特點是什么,還存在哪些差距?
庹國柱:我國農業保險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我國是先實踐後立法,操作缺乏嚴格的經營規範,現有的《農業保險條例》已經12年了,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在很多方面影響農業保險的規範運行。如最近披露出來的案例就是基層幹部和農戶共同參與的違法違規事件,把政策性農業保險當作“唐僧肉”,利用法律法規漏洞和監管不嚴爲他們提供可鑽的空子。第二,監督和管理部門職責不清、數據不共享,給農業保險經營帶來困擾。如由於地方政府的幹預,有的地方無法按照經營規則進行承保和理賠,助長道德風險和騙保騙賠,使經營機構在有些情況下不能合規定損和理賠。第三,缺乏統一業務的管理機構,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效率低下,如風險區劃、產品开發、費率精算等分散在各家商業性經營機構,使得大部分地區不能按照風險大小確定費率,定價不准,政府的大量資金投入使用效率卻不高。
中國的農業保險雖然也借鑑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經驗,但顯示出鮮明的特點。第一,農業保險體制度不同,中國是雙層決策體制,中央只出制度、定規則、給予一定的保險費補貼,但做不做、做多少、做多大都由地方政府決策。第二,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範圍比西方國家寬泛,一开始就包括農作物、畜禽養殖、水產養殖,還有部分涉農財產保險,如美國、加拿大主要是做政策性農作物保險,最近幾年才开始將牲畜(豬、牛、羊等標的)納入政府支持範圍。第三,西方國家的農業保險產品大都是產量保險產品,美國進一步發展成收入保險產品,中國主要是成本保險產品。
趙元鳳:在種植業方面,目前中央財政補貼的還是大宗糧食作物,實際上各個地方都有強烈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的需求。但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需要地方財政實力作爲保障。因此中央財政應對糧食大區或糧食主產區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產品的保費補貼實施差異化政策。如果地方優勢特色產品的保費補貼完全依靠地方財政,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及保障水平的提升速度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如何構建一個政府及保險公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業保險運行機制,將是中國農業保險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
李友意:我國農業保險與西方國家相比,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定價和風險管理方面自主性有限,而西方國家的市場機制更加靈活和成熟。二是風險管理工具還不夠成熟,西方國家在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的多樣性和使用上更加成熟,如利用期貨、期權和天氣衍生品等進行風險對衝。三是技術應用不夠廣泛。西方國家在農業保險中更廣泛應用大數據、遙感技術和精細化管理,而中國在技術應用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在農作物產量和災害評估等方面。
主持人:您認爲,我國農業保險未來將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庹國柱:第一,當務之急是修訂《農業保險條例》,嚴格規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三個參與方——政府、經營機構和農戶的行爲規範,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奠定法治基礎。第二,在現行財政預算約束條件下,首先保證重要農產品的保險發展,盡可能提高保險金額,努力提高承保覆蓋面。第三,在諸多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類型裏,如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最終應該選擇收入保險,既能保自然風險又能保市場風險,是比較好的選擇。第四,做農業保險還是要靠保險經營機構,目前市場上的經營機構太多,競爭秩序混亂,要通過法律法規來規範這種無序競爭,同時更嚴格地規範經營機構的經營活動,建立淘汰機制,實現市場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續。
趙元鳳:要建成農業強國,必須要增強農業產業的韌性,農業保險就發揮着這樣的作用。何爲韌性?就是當面臨巨大風險時,這個產業還能夠生存,而且不斷發展下去。農業保險應當發揮好保險手段,通過設計不同的保險產品,既可以保障農業的自然風險,也可以保障市場風險,那么農業產業的韌性就會增加。保險是抵御風險的一種手段,要體現出保險的特性。現在很多農民認爲保險就相當於是投資,一畝地交20塊錢,年終返還只要比20塊錢多就行。應當深刻理解和體現農業保險的本質特徵,把農業保險做成真正的保險,讓農民意識到它就是一種保險手段,起到的是風險保障作用,而不是投資。
李友意:與其他保險市場相比,農業保險還蕴含着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張力,仍然屬於藍海市場。未來,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將持續深入推進。一方面,農業保險將向數字化轉型,農業保險作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直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爲主攻方向,全面推進農業保險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加快數字技術的應用及場景的搭建,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業保險服務,尤其是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精准投保理賠能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保障體系,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農業保險在保障範圍、保障程度、保障類型等維度都將實現拓展延伸,如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可以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定制开發保障更爲全面的專屬產品;從服務農業產業鏈角度,推進農業保險向全面風險保障轉變,在傳統政策險保障基礎上,創新更多產量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等產品,保障鏈條也可從農業生產向播種、收獲、運輸等領域延展,以持續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深度和廣度。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准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如何讓保險投保理賠更精准,進一步發揮好保險功能?
趙元鳳:要做到精准,最基本的是不同部門的信息共享、協調合作。爲何難以做到精准,主要是查勘定損的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沒有足夠的信息去識別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爲。事實上,對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爲,地方農業部門要比保險公司清楚得多,要是沒有地方農業部門的配合支持,光靠保險公司,怎么也做不到精准理賠。因此農業保險的參與方一定要分工明確、協同作战。
李友意: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仍較爲粗放,精准投保理賠水平有待提升,主要原因在於行業缺少統一標准,保險公司的支撐信息缺乏、風險管控不健全等。具體來說,一是要完善承保理賠標准,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和險種制定差異化的、可操作的驗險驗標、查勘定損技術標准,提升承保理賠基礎面積信息的准確性、可靠性和及時性。二是推進現代科技應用,大力推進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在農業保險管理中的應用。三是保險公司應加強基層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協保員管理規章制度,穩定協保員隊伍,提升協保員素質,秉持“快、准、精、好”的原則开展農業保險服務,滿足廣大農戶的保險需求。
主持人:我國農業保險經歷了17年的高速發展,在穩糧、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已從高速度轉爲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推進完善立法,從法律層面保證農業保險的規範運行;另一方面參與各方要協同合作、信息共享,加快推進精准投保理賠。同時,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探索構建參與各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感謝四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帶來精彩觀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對話丨如何推進我國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45056.html
相關閱讀:
- 國家發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新聞發布會——今年糧食產量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 2024-11-20
- 國家發展改革委:今冬明春供暖季能源供需總體平衡 2024-11-20
- 農業農村部舉辦“三農”政策宣講報告會 2024-11-20
- 農業農村部與江西省政府舉行工作會談 2024-11-20
- 以“責任延伸”“以舊換新”領跑綠色發展——山西農膜污染治理見聞 2024-11-20
- 共襄“大地流彩”鄉村文化嘉年華——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唐珂就“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答記者問 2024-11-20
- 遨遊4億多年後 這群“魚”喚醒一個村 2024-11-20
- 福建發現省內新記錄蕨類植物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