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大潰敗,卷不動質量只能卷卷價格了

2024-09-02 08:01 admin


撬動觀衆的只有兩個因素,價格和質量,當質量無法撬動觀衆,短期內只有在價格上做文章。

文/龐宏波

一夜回到“十年前”。

今年暑期檔迎來了“史詩級潰敗”。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4年暑期檔報收116.43億,比去年同期下跌了43.5%,這個數字甚至低於不含服務費的2015年。

今年暑期檔除了數字上的“潰敗”,所反映出來的實際上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壞死”。首先,大量影片敗北導致巨虧頻頻。暑期檔並非沒有“爆款”,《解密》、《異人之下》、《逆行人生》等寄予厚望的電影均在市場失利,票房落點同預期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觀影人次大幅倒退,基本盤損失慘重。今年暑期檔總觀影人次爲2.85億,而去年同期爲5.05億。觀衆觀影剛需長期無法滿足,市場供需錯位矛盾加大,所造成的局面很可能是觀衆長期性的“大撤退”。

一方面是“供”無法滿足“應”,另一方面是“應”的基本盤在縮小,整個產業實際上處在一個極度危險的境地。尤其是對於一個基本需要市場票房實現“內循環”的產業來說,票房減少意味着現金流減少,現金流減少意味着影片投資制作、人才培養都會被波及。而上遊疲軟必然也會影響下遊,整個產業可能長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1

票冠《抓娃娃》傳言38億保底“未上岸”,暑期檔5億都成“奢侈线”

電影是一個“池魚產業”。

展开全文

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票房多少基本決定了產業大小。疫情三年讓整個電影市場損失了近千億票房,這等於整個產業損失了近千億的現金流。而今年暑期檔的潰敗,所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明年“片荒”的延續。

相比春節檔“四賺四退”,今年暑期檔基本上談不上贏家。票房冠軍《抓娃娃》目前累計票房32.55億,目前暫列年度票房第三位。但據之前業內傳言,《抓娃娃》進行了38億票房保底發行,而預測票房34億同這一數字實際上也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從內容上,《抓娃娃》幾乎成爲了目前喜劇制作的“天花板”,無論是選材、主演還是檔期,基本上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未來如何再出現《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這樣45億以上的喜劇爆款,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作爲中國電影最賣座的“王者類型”,喜劇片是否已經看到了單片票房“天花板”?這實際上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除了《抓娃娃》,今年暑期檔5億成爲了“奢侈线”。今年暑期檔只有票房前三名超高了5億票房,5億一直以來都是中等體量的“基准线”,而今年暑期檔卻成爲了衡量爆款的“入場券”。

實際上票房超過3億的影片,今年暑期檔也只有11部。綜合票房3億,意味着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片方分账超過了1億。對於目前頭部影片制作成本不斷走高的趨勢,1億片方分账實際上也並不多。

但是拋去進口片,今年暑期檔片方分账過億的只有7部。對於战线如此長的大檔期來說,實在少的可憐。今年暑期檔最突出的一點在於會有大量項目出現巨虧,而這些巨虧的影響是明年內容的供應。

今年暑期檔並非沒有“種子選手”,《解密》、《異人之下》、《逆行人生》、《海關战线》市場表現都無法令人滿意。除了《逆行人生》,其余三部都是帶有明顯的重工業屬性,這意味着電影的投資成本一定不低。而目前1.11億、3989.5萬、4397.5萬的片方分账必然無法覆蓋電影的成本。

而像《傳說》、《紅樓夢之金玉良緣》這樣的項目,本身的投資成本也不會低。但前者片方分账爲2637.1萬,後者185萬,這類項目必然是巨虧的典型。

所以,今年暑期檔比票房倒退更慘烈的在於大量項目可能發生的巨虧。在今年之前,電影市場主要的問題是頭部化傾向嚴重,市場處於嚴重的兩極分化當中,中小成本影片生存空間過於狹窄。而今年頭部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春節檔四部影片撤檔,暑期檔只有兩部影片破10億,頭部的市場風險迅速拉高,這意味着電影市場最後一塊“遮羞布”也受到了威脅,持續加碼高投資換來的不再是傾斜的高收益而很可能是高風險。

2

觀衆信任被長期透支,電影的“身段”需要放低

觀衆不是“難伺候”,是“變成熟”了。

當整個市場都不好的時候,總會有人問觀衆怎么了?“爲什么觀衆不愛看電影了”、“觀衆到底喜歡什么樣的電影”,好像都是觀衆“一夜變心”導致供需錯位,市場下行。

首先,今年市場很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現實主義不再是中小成本影片的“萬能鑰匙”。今年暑期檔多部現實主義劇情片在市場表現都非常慘淡,無論是《逆行人生》還是《來福大酒店》、《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放在此前的任何一年可能實際票房都會比現在高,這些電影也沒有大失誤,但是進入市場後都反響平平。

所以,現實主義題材在市場突然集體遇冷,的確是今年暑期檔最意外的一個特點。而多部影片背後分裂的輿論以及電影之外的“價值探討”也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所以今年暑期檔影片所面臨的輿論環境非常復雜,相比之前的“越爭議,越受益”,今年暑期檔則變成了“有爭議,沒收益”。

但現實主義畢竟不是一個類型,所以市場遇冷反饋到產業上遊,未來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如何滿足市場需求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今年暑期檔的確能看到觀衆對現實主義影片有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視角、題材、情緒已經無法滿足觀衆。

從2018年到現在,觀衆對千篇一律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也出現了審美疲勞。一方面是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苦”和“哭”,長期扎堆透支觀衆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大環境低迷,觀衆對現實主義有了不同的理解,是“關照”苦難還是“消費”苦難,不同的時期有着不同的答案。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電影營銷長期的“卷”對觀衆信任也是一種透支。從電影市場流行“大字報”營銷开始,觀衆信任已經不斷被透支了。實際上從疫情後,電影營銷越來越窄,基本上都是圍繞口碑做文章。

而其中,“大字報”海報幾乎成爲了口碑營銷的一個顯著特徵。但相比明確類型、人群甚至像“未成年謹慎觀影”這樣的風險提示,很多“大字報”營銷極其浮誇。“國風盛宴,萬奇觀”、“高峰認證,笑淚齊飛”、“口碑佳作、視覺大片”。

但是如果翻看這些影片實際的口碑評價和市場表現,和大字報的“佳作”似乎有很大的距離。而這種過載的口碑營銷必然會激起觀衆的逆反心理。長期以往,觀衆對電影營銷不再信任,這種長期透支必然會反作用在電影身上。

觀影團輸出“爆款”、首映禮誇獎“佳作”、海報表明“奇觀”,對於普通觀衆來說幾乎每部影片都是難得一見的“必看”,這實際上是電影把自己架在了一個極高的姿態上。

而對於觀衆來說,也早早有了喫一塹長一智的心態。炸裂的、飽和的營銷配上口碑平平、票房平平的內容,荒誕又可笑。而這種浮誇的營銷最終也反噬在了電影身上,讓營銷的難度大大提高。

3

觀衆同電影“逆行”,“解密”的關鍵在票價

觀衆考慮性價比。

之前反復強調,目前觀衆的基本盤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海量票補“砸出來”的。但隨着票補被管控,整個產業也打不起“票補战”,這兩年電影票價也不斷走高。

今年暑期檔電影平均票價是40.8元,同去年持平。從大的趨勢上看,電影平均票價是一個微增的趨勢,但是今年暑期檔票房回落到了2015年之前,從2016年暑期檔平均33.3元到今年暑期檔40.8元,漲幅其實並不算少。而且黃金場次以及黃金座次的票差實際上非常大,再加上電影時長的增加,現如今看一場電影所耗費的時間、金錢以及情緒成本遠比2015年高的多。尤其是考慮到目前消費降級的大背景,電影消費卻不斷升級。

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相比其他娛樂消費形式電影的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而且真正適合觀影的影院、場次、時間、座次,導致電影的消費實際上高得離譜。現如今電影市場已經不再談增量用戶,存量觀衆也在不斷減少,那么在這種背景下可能只有在票價上讓利才有希望留住觀衆。

此前,電影針對低價票補實行管控,9.9元電影票退出歷史舞台,隨後19.9元也逐漸減少。但面對電影觀衆的不斷減少,爲了刺激觀影人次上漲,是否應該對最低結算票價進行適當管控。

例如上映了48天的《抓娃娃》,發行通知裏規定數字2DA類城市結算票價是40元,B類是35元。但是以北京爲例,熱門商圈都是65.9元起,如果再疊加黃金座位以及高端銀幕,基本上接近了100元/人次。

像《異形:奪命艦》北京IMAX原版2D的票價可以達到100元以上,杜比影院甚至可以達到150元。像這樣的票價還能算便宜嗎?即便暑期檔平均票價40.8元,但是電影真實的人均消費並非是40.8元上下浮動。

爲了維系觀衆已經所剩不多的觀影消費習慣,刺激觀影人次上漲,是否應該落實更多元化的票價結算?這不僅僅盯着最低結算票價以及有限的優惠券發放,而是針對影院上映的時間、地區甚至年齡給予有效優惠。

今年暑期檔留下的或許已經不再是問號,而是省略號。對於現實的無奈甚至是無措,比疑問更爲致命。面對如今的市場環境,的確需要從上到下來談“性價比”。對於投資需要考慮性價比,即便是所謂頭部也並非可以產生高票房,這種風險需要對投資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對於票價同樣需要性價比,如果電影供需長期錯位,即便是9.9元可能觀衆也不愿回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暑期檔大潰敗,卷不動質量只能卷卷價格了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985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