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再生稻產量品質效益協同提升

2024-08-20 20:10 admin


湖北是長江中下遊“一種兩收”再生稻種植的重點區域。8月18日,記者從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全省再生稻頭季收割基本結束,產量、品質和效益均比上年有所提升。

“湖北再生稻現在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重點是提升周年產能。”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組成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黃見良介紹,相較一季中稻,機收再生稻畝增產300公斤至350公斤,增產增收效應明顯。從目前情況來看,今年湖北再生稻頭季產量十分喜人,總體預計同比增長10%左右,部分高產地區頭季產量達到畝產800公斤。

立秋過後,荊州市的再生稻田陸續進入成熟期。在湖北再生稻核心示範區洪湖市沙口鎮,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總農藝師盧建新介紹,該示範區兩季總體目標是畝產過噸糧,目前實測頭季幹谷畝產已達656公斤。今年第一季收割時間比往年要早,也爲第二季水稻生長打下了良好基礎。雖然今年梅雨季的降水量較往年偏多,對再生稻的早期生長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通過農技人員和生產主體的不懈努力,將災害損失已降至最低,對產量未造成太大的損失。

8月13日,在鹹寧市鹹安區汀泗橋鎮古田村,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金黃的植株,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頭茬稻產量比去年還高一點,按照當前的良好態勢,兩季產量預計能夠突破1000公斤,而且第二季稻米品質更好,訂單收購價也更好。”鹹寧興旺家庭農場負責人余佳林說。

“經專家隨機抽取田塊實測,我們這裏再生稻頭季畝產達852.06公斤。”在孝感市孝南區肖港鎮官湖村,再生稻種植大戶樂武林笑着說,再生稻是一項很好的技術。

孝感應城市楊河鎮楊河社區種植大戶艾龍輝說,他今年在高標准農田上種了127畝再生稻,頭季稻畝產可達800公斤,預計全年可實現畝產超噸糧,明年將再增加一部分再生稻種植面積。

糧安天下,良種先行。在黃岡市團風縣黃進河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作所邀請相關專家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長江流域再生稻產能提升和優質高效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中的課題“再生稻品種鑑選”進行機收測產,結果顯示:新品種“亞兩優美香新佔”頭季實測畝產751.9公斤。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遊艾青表示,頭茬收割後,要加強水肥管理,避免田間長期高溼,做好病蟲害預防,確保第二季早生快發、穩產增產。

爲進一步挖掘全省再生稻發展潛力,湖北大力开展“產學研推”聯合攻關,推廣再生稻適宜品種,積極應用“秧蓀1號”等再生稻專用品種,引導推廣“稻-再-鴨”復合高效種養模式,定向示範機收再生稻合理增密增穗技術,大面積示範區連續3年兩季畝產1000公斤以上,基本實現了產量、品質、效益協同提升。

8月上旬,荊門市沙洋縣、京山市再生稻示範田迎來頭茬豐收,經測產驗收,高產品種畝產達到704.7公斤,比荊門全市水稻畝均單產高出了近兩成。荊門鐘祥市銀泉硒谷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伍安兵說,通過採取“稻-再-鴨”種養模式,既提高了大米品質,又減少了農藥投入。在荊州市公安縣章田寺鄉報慈村,“稻-再-油”示範基地通過搭配水稻、油菜品種等措施,再生稻頭季實收測產每畝734.28公斤,創該縣中稻單產歷史新高,在不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實現兩種三收、糧油兼豐。

再生稻較雙季稻成本投入相對較少,投入產出比高,是提升糧食產量的重要綠色化、輕簡化栽培模式。黃見良介紹,按照現行的統計報表制度,再生稻第二季不計入統計面積,有的地方將再生稻還是作爲中稻種植面積來上報統計,故實際種植與統計面積有所偏差。因此,湖北省再生稻年實際種植面積比統計面積大,種植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與傳統人工收獲相比,再生稻頭季機收碾壓後影響第二季產量等問題需要解決。現在通過全國相關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從品種篩選、栽培管理、機械設備等方面進行改進,使頭季機收碾壓損失大幅減少,該配套技術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再生稻項目首席專家彭少兵教授表示,正是構建了一系列機收再生稻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現在全國機收再生稻面積逐年增加,湖北省機收再生稻推廣面積穩中有升,爲我國水稻種植結構調整、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湖北再生稻產量品質效益協同提升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3881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