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首周末兩天票房預期擡升,“合理預期”已是市場關鍵

2023-11-28 08:00 admin


合理的“預期管理”在市場中變得更爲關鍵

文/ bobby

“合理預期”。

在11月25日新片上映之前,大盤已經跌至了2200萬的水平,即便是單日票房冠軍也只能拿到不到900萬的票房。在這樣的“極寒”檔期裏,其實對於新片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一方面需要新片迅速的提升市場熱度,帶動觀衆入場;另一方面,觀衆對於電影有了更明確的主觀判斷,一旦同預期不符,電影的走勢可能會迅速改變。

作爲高群書和麥家的又一部諜战片,《刀尖》在映前各方票房預測中“最低值”一度僅有1750萬。但是上映首日,在排片不佔優的情況下逆勢奪下單日票房冠軍,而AI動態預測的總票房也 。

一方面,這是《刀尖》自身品質的體驗。另一方面,高群書多次反復的強調和《風聲》的不同,也在極力的希望能讓觀衆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1

《刀尖》的坐標不是《風聲》

簡單粗暴的直接類比,既不是主創想看到的結果也不會是市場所想看到的結果。

展开全文

2009年,高群書和麥家首次合作的《風聲》一舉拿下2.24億票房(2020年重映拿下1.19億票房),在年度票房上排名第七。在豆瓣評分上,至今近61萬人打出了8.4分的評分。

2018年,當高群書讀了麥家“諜战封筆之作”的《刀尖》後決定改編成電影。在今年6月博納影業“2023博納影業新片發布會”上,《刀尖》率先亮相。這部2018年就已經殺青的電影,時隔五年終於迎來了曙光。

但《刀尖》的最大難度並不是上映,導演高群書表示拍攝《刀尖》最大的難度,就是“希望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別總想着《風聲》。”

同樣的原著作者、同樣的導演以及從籠統的類型劃分上同樣的類型,都無法讓觀衆不把這兩部電影聯系在一起。但對於主創來說,《刀尖》的坐標必然不可能是《風聲》。

兩部電影來源於兩部截然不同的原著,《刀尖》既不是《風聲》的前傳也不是《風聲》的續集。《風聲》的核心是“謎底”,圍繞着“捉內鬼”來架構整部影片。而《刀尖》的核心不是“謎底”,甚至每個人物都在一开始就擺在了“謎面”上。

在導演高群書眼裏,《刀尖》是一部“歷史片”。1940年的南京局勢動蕩,在這樣一個“迷城”裏每一個人的立場是什么,人怎么工作、怎么殺人、怎么活下來,在以往的影視作品裏都鮮少設計的“史實”是導演創作的關鍵。

電影裏潛伏的特工都有一個南京的“地標”作爲代號。“雨花台”金深水、“莫愁湖”林嬰嬰、“雞鳴寺”革老,每一個人都是南京的一份子,人在城就在,留一個人便可守一寸土。

所以,從設定上也能看出《刀尖》和《風聲》的側重點截然不同。

其次,主創頻頻在各大場合將《刀尖》與《風聲》切割,實際上就是希望能讓觀衆對《刀尖》有一個合理的預期。而麥家和高群書二度合作諜战片,也是希望能探索諜战片的另外一種可能性。除了“制迷”和“揭謎”之外,是否能通過一部諜战片來記錄一段歷史。

可即便如此,在《刀尖》十條差評裏,幾乎八條都關於《風聲》。觀衆將兩部影片強行捆綁在一起找差異,那么造成的結果必然是觀影的落差。但如果沒有主創在前期多次扭轉觀衆的觀影預期,那么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

2

《刀尖》的預期

重點是“成長”。

《風聲》難得的地方在於它似乎塑造了一部優秀諜战片應該有的標准:演技在线、尺度在线、懸疑在线。《刀尖》在這樣的類型元素上,實際上也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

但《刀尖》的“殺”更多是一種“文殺”:話裏藏刀,殺人於無形。

電影裏最“緊張”的一場戲莫過於李士武被抓的那場“密室戲”。在審訊室裏,先是對李士武找到的替死鬼屈打成招,其次是對馬仁的嚴刑拷問,最終卻是李士武的吊刑。

這場審訊室的戲既有替死鬼被割舌頭,也有對馬仁夾手指還有讓替死鬼吊死李士武,短短一場戲裏上演了數次酷刑。除此之外,還有多場戲都有極大的尺度,這都給觀衆帶來了強烈的感官刺激。但運轉這一切的卻不是“刑”而是“說話”,“究竟誰說的是真話”成爲了連接酷刑與酷刑的紐帶。

在當時的南京城,“用語言殺人”在這場審訊室裏被高度濃縮。

但從整體來看,前半段的“諜战”和後半段的“抗战”組合起來,才是《刀尖》所希望表達的“史實”。從人物上,《刀尖》有着非常少有的同類型“切口”。它並不滿足於任何一個人的生與死,而是行走在一個猶如“刀尖”的時代裏一個革命者的“成長”。

《刀尖》以金深水的視角切入,最終以一個軍統特務的覺醒爲落點。

金深水作爲一個本分的讀書人,與妻兒生活在一起。因爲日本人侵略,妻兒慘死在日本人槍口下,爲了報仇成爲了軍統特工。但重慶政府下令內部殘殺,讓金深水开始質疑。最終選擇脫離軍統,走向光明。

而金深水的覺醒是因爲林嬰嬰的覺醒。林嬰嬰原本是上海富商的女兒,因爲淞滬會战全家遭難,最終選擇抗日,成爲一個“三面間諜”。

男女主角在形勢極爲復雜的年代,最終從單純的“抗日”到選擇以什么身份抗日,人物的成長其實是《刀尖》最希望表達的主线。

所以,《刀尖》是一部抗战片,而非諜战片。如果一开始觀衆的預期停留在一部關於“尺度”的諜战片,那么必然會造成不小的落差。

3

麥家眼裏的《刀尖》

合力的結果。

作爲原著作者,麥家之前在多個場合也力挺影片。其中談到了他對《刀尖》三個層面的認可。

首先是高群書的創作能力。麥家認爲每一個創作者都有波峰和波谷,作爲《風聲》的導演,高群書執導的《徵服》被公認爲國產警匪劇的代表作之一。高群書在《風聲》之後也有《神探亨特張》這樣的成功作品。決定拍攝《刀尖》的時候,是麥家認爲高群書的波峰狀態。

其次,是博納影業的“挺身而出”。實際上這部影片,博納影業是很後期才參與其中。麥家認爲,從2018年开始博納影業在中國電影產業當中的地位當仁不讓,而能夠“雪中送炭”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刀尖》具有一定的品質。

最後則是高群書和麥家兩個人有過《風聲》的合作基礎。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被譽爲中國“諜战小說之父”,也曾被盛贊是“諜战劇第一人”,《解密》、《暗算》、《風聲》等代表作品被多次改編,《刀尖》則是麥家“諜战封筆之作”。兩人有同類型作品的成功經驗,成爲了《刀尖》的“底牌”。

此外,從演員的角度,《刀尖》則是張譯在拍完《紅海行動》之後拍攝的電影,這幾年張譯每年都有多部影片上映,並且憑借《懸崖之上》拿下了金雞獎和百花獎的最佳男主角。

原本2018年就已經殺青的《刀尖》直到2023年才上映,《刀尖》其實才是張譯主演的首部諜战片。於冬認爲張譯在《刀尖》裏其實已經奉獻了影帝級別的表演。金深水不同於傳統的特工,他在極爲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從“復仇”到“覺醒”需要更細致的把控能力。

所以,在多重“合力”下《刀尖》最終與觀衆見面。除了制作上的“合力”,電影在冷檔期努力的爲電影尋找一個“合理預期”,也是讓其首周末過後預測票房迅速擡升的關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刀尖》首周末兩天票房預期擡升,“合理預期”已是市場關鍵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1650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