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押現狀:以太坊合並一年後的 5 個要點
2023-09-26 11:42 金色財經
作者:Margaux Nijkerk, Sam Kessler,Consensus Magazine;編譯:松雪,金色財經
距離最大的智能合約區塊鏈以太坊將其舊的能源密集型工作量證明(PoW)模型(比特幣等區塊鏈所使用的)改爲股權證明(PoS)已經一年多了。
這個切換被稱爲“合並”(The Merge),引入了“質押”(staking)這一新的方式來添加並批准區塊鏈上的交易區塊。
在工作量證明機制下,礦工將通過解決密碼學難題來競爭添加區塊。 現在,在 PoS 機制下,以太坊驗證者在網絡上質押 32 個以太坊(約 50,000 美元),並且他們被隨機選擇來添加區塊。 在這兩種模型下,如果礦工和驗證者的區塊被添加到區塊鏈中,他們就會獲得一些 ETH 獎勵。
通過質押,以太坊極大地減少了區塊鏈對環境的影響,但它仍然面臨着圍繞中心化權力、審查制度和某些基礎設施中介機構的利用等一系列挑战。 以下是以太坊生態系統自合並以來的過去一年中所學到的五個要點:
以太坊能源消耗下降99.9%
(Digiconomist)
以太坊的合並徹底改革了網絡的共識機制——網絡運營商的“去中心化”社區用來保護網絡和處理交易的系統。 舊模型“工作量證明”使用耗電的“挖礦”系統來運行,網絡運營商本質上是通過消耗計算能力來競爭處理區塊(並獲得獎勵)。
從加密貨幣挖礦到質押的轉變預計將大大減少以太坊的能源消耗——完全淘汰網絡之前用於生成區塊和保護用戶的能源密集型系統。
以太坊在合並前的能源消耗大約相當於一個小國家的大小,其能源使用統計數據是早期 NFT 和 DeFi 批評者爭論的主要焦點。 根據劍橋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比特幣仍然使用工作量證明系統爲其網絡供電,其消耗的能源量與新加坡相同。
“以太坊的新能源消耗量大幅下降”。
合並一年後,以太坊的新排放量急劇下降。 以太坊的新權益證明系統比舊的基於挖礦的系統消耗的能源減少了 99.9%。 無論升級是成功或失敗,現在都很難將以太坊描繪成對環境有害的了。
質押分布引發中心化問題
(Dune Analytics)
除了因其高昂的能源成本而受到批評外,以太坊的舊共識模型還因將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加密挖礦集團手中而受到抨擊——這些集團擁有資金、專業硬件和專業知識,可以建造大規模的加密挖礦設施。在合並之前,只有三個礦池主導了大多數以太坊算力——這是衡量所有礦工集體計算能力的指標。
當合並行動將以太坊轉變爲 PoS 時,網絡放棄了挖礦,轉而支持質押。 新系統消除了 PoW 的硬件要求和計算成本,部分原因是爲更多人參與運營網絡打开大門。
然而,合並一年後,中心化仍然是以太坊面臨的最大挑战之一。 要在以太坊上進行質押,驗證者需要在網絡中鎖定 32 ETH,即大約 50,000 美元——這些資金可以賺取穩定的利息,但如果驗證者犯錯或有不誠實行爲,這些資金可能會被撤銷。 設置驗證者節點以在網絡上進行質押也可能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這意味着如果設置不當可能會導致經濟處罰。
由於建立節點的費用和技術障礙,中介服務應運而生——來自 Coinbase 等公司和 Lido 等“去中心化”集體——允許用戶將他們的 ETH 集中在一起,爲節點創建 32 個 ETH。 這些中介實體承擔了大部分繁重的工作:他們從用戶那裏拿走 ETH,代表他們進行質押,並從他們運營驗證器所獲得的獎勵中抽取一部分。
甚至在合並之前,一些反 PoS 倡導者就擔心質押可能會增加以太坊的中心化——這意味着這些中介機構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單個中介機構)可能會對將哪些區塊添加到網絡中獲得不成比例的控制權。
這種情況似乎正在上演:目前,最大的質押提供商是最大的去中心化質押池 Lido。 Lido 目前佔質押 ETH 總份額的 32.3%,接近 33% 大關時引發了人們對中心化的擔憂,开發人員稱這一閾值可能會導致安全問題。
MEV和審查制度
(mevboost.pics)
(mevwatch.info)
合並後,以太坊的驗證者通過一種稱爲最大可提取價值(MEV)的做法成功地獲得了可觀的額外利潤。 這有時被視爲一種“隱形稅”,驗證者和構建者可以通過在將交易添加到網絡之前策略性地插入或重新排序交易來向用戶收取這些稅。
當 MEV 成爲網絡上意想不到的中心化和審查載體時,第三方介入並試圖解決這種做法的一些更有害的副作用。
Flashbots 是一家以太坊研發公司,發明了 MEV-boost,這是一款驗證者可以運行的軟件,以減少 MEV 的負面影響。 然而,Flashbots 針對 MEV 問題的解決方案是有爭議的。 雖然有些人認爲 MEV 應該被完全根除,但 Flashbots 引入了 MEV-Boost,使這種做法無處不在。
目前,以太坊上大約 90% 的區塊都經過 MEV-Boost,它優化了交易組織成區塊的方式,以便爲驗證者獲取最大利潤。
MEV-boost 的普及已經成爲網絡爭論的焦點。 如前所述,MEV 被一些人視爲對用戶不公平的稅收。 Flashbots 在以太坊 MEV 市場中的核心作用受到了批評:通過 Flashbots 軟件組裝的大多數區塊都是通過 Flashbots 本身“中繼”或傳遞給驗證器的。
這種中心化被一些人視爲審查制度的潛在載體:當美國財政部批准一些與混幣器程序 Tornado Cash 相關的以太坊地址時,Flashbots 停止將這些交易添加到發送給驗證器的區塊中。 這一舉動令以太坊建設者感到厭惡,他們認爲 Flashbot 所佔據的基礎設施層面應該是完全中立的——以免整個網絡變得更加類似於 Visa 等中心化支付處理器。
自合並初期以來,以太坊社區一直在努力通過配置 MEV-Boost 使用非 Flashbots 中繼來減少審查。 目前,17.3%的區塊依靠Flashbots的中繼來提取MEV,審查率下降至35%,與2022年11月78%的高點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逆轉。
流動質押代幣已經佔領了 ETH 市場
(https://defillama.com/lsd)
合並之後,流動性質押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興起。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質押過程獲得獎勵並參與以太坊的安全系統,其中涉及將 ETH 代幣鎖定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地址中,以換取穩定的利息流。 但存在一個問題:一旦代幣被質押,它們就無法在 DeFi 中購买、出售或使用(例如作爲貸款抵押品)——這限制了質押對那些有興趣最大化投資價值的投資者的吸引力。
來自第三方的流動質押服務提供了傳統質押的替代方案。 通過 Lido 等服務進行質押的用戶,而不是直接通過以太坊進行質押,可以獲得一種代表其質押資產的衍生 ETH 代幣:流動性質押代幣,簡稱“LST”。
LST 就像普通質押的 ETH 一樣賺取利息,但它們可以像任何其他加密貨幣一樣买賣——這使得它們對於想要輕松參與 ETH 質押的 DeFi 交易者來說是一項極具吸引力的投資。 作爲額外的好處,LST 爲用戶提供質押風險,而無需他們投入 32個 ETH,這是質押所需的最低金額。
在 2023 年 4 月的 Shapella 升級之前,質押者不可能提取質押的 ETH,因此人們最初轉向流動性質押來賺取質押收益,而無需承擔鎖定代幣未知時間的風險。 一旦可以提取質押的 ETH——消除了質押的主要風險之一,但侵蝕了 LST 的附加值之一——一些人認爲流動性質押市場可能會萎縮,轉而支持傳統質押。 事實並非如此。
“短期內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可能比供應變化更大。”
目前,流動性質押市場價值近 200 億美元,並且正在快速增長,這主要是由於 LST 在 DeFi 中無處不在,以及與傳統質押相比,LST 更容易獲得。 Lido的代幣stETH在LST市場中佔有最大份額,約佔LST總份額的72.24%。
ETH 淨供應量下降
(Ultra Sound Money)
(Ultra Sound Money)
合並更新對以太坊的代幣經濟學進行了一些調整——支撐區塊鏈原生代幣的規則。
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升級首次使 ETH 出現“通縮”,這意味着該代幣的總體供應量現在正在減少而不是增加。 今天 ETH 的流通量比一年前減少了 0.24%。 供應量的減少部分源於 EIP-1559,這是合並前大約一年的網絡升級。 這次升級开始在網絡上的每筆交易中“燃燒”一些 ETH,但直到合並進一步削減新 ETH 的發行速度後,ETH 才出現淨通貨緊縮。
當 ETH 的供應量逐年增長時,一些投資者擔心他們所持有的代幣份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貶值。 一些人希望通貨緊縮有助於讓 ETH 變得更有價值。 到目前爲止,很難說這種情況是否發生過。 自合並以來的幾個月裏,以太坊的價格沒有太大變化,短期內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可能比供應變化更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質押現狀:以太坊合並一年後的 5 個要點
地址:https://www.sgitmedia.com/article/11480.html
相關閱讀:
- 如何預防丟幣? 2024-12-25
- Coingecko:2024 年最流行的加密敘事是什么? 2024-12-25
- Blockworks:2025年加密領域將有哪五大變化? 2024-12-25
- 虛擬貨幣推廣返傭有哪些風險? 2024-12-25
- 加密時代的職務犯罪:北京億元涉幣職務侵佔案 追贓8900萬 2024-12-25
- MV Global報告:DeSci有望在2025年借助MEME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4-12-25
- 大陸資本加速布局 香港新增4家虛擬資產平台 發牌提速引關注 2024-12-25
- Raiinmaker創始人:亞太地區的Web3和人工智能夢想能實現嗎? 2024-12-25